安吉從“兩山”誕生地邁向試驗區

2019-11-14 09:57:50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在中國綠色發展的進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始終是一個響亮的名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這裡萌芽,如春風般拂過莽莽竹海,給這片土地帶來源源不絕的生機與活力,也在全國的綠水青山之間加速複製。

  日前,中共浙江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印發了《新時代浙江(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站在新的起點上,安吉將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的體制機制,打造成為全國綠色發展標杆、全國城鄉融合樣板、全國美麗宜居大花園典範。

  生態紅線智慧監管 以更強定力護山水

  沿著杭長高速行進在竹鄉的山水之間,延綿起伏的茶園、蒼勁搖曳的竹海、粉墻黛瓦的農舍盡入眼簾。良田美池桑竹,如同《詩經》裏描述的意境“安且吉兮”。

  七山一水二分田,勾勒出安吉淳美的底色。而一條生態保護紅線,也在它蜿蜒的山形水系間構築起生態安全屏障。

  “綠水青山是安吉推進‘兩山’實踐的源頭活水和最大優勢。我們將以開展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試點為契機,深入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和智慧化監管,讓生態保護紅線‘劃得了、守得住、用得好’。”安吉縣委書記沈銘權表示。

  “基於賦石水庫生態環境現狀,我們結合生態保護紅線業務需求,增設智慧化監管的硬體設施,實時動態掌握管控區域,大大提高了日常監管效率。”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安吉分局生態科副科長胡彬告訴記者。

  目前,保護區範圍內已設置智慧人臉車輛抓拍一體機17台、紅線周界防範熱成像機3台、戶外語音提示柱4根、全景鷹眼攝像機1台、高空瞭望監測系統1套,並在一級保護區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1套,打造“天空地”一體化監控網絡,及時發現和制止保護區內違法違規的人類活動。

  生態保護紅線覆蓋面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僅僅依靠圖片和文字描述,普通老百姓分不清,連環境執法人員也很難一眼判定。如何準確確定紅線區域邊界?

  “我們開發了一套移動監管APP,只要掃描界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到生態保護紅線的基本情況、電子界樁分佈圖及管控措施等信息。在項目準入方面,可以使用該APP識別項目是否在生態保護紅線內,以及離紅線的距離。”胡彬介紹。

  垃圾分類先試先行 改革創新貫穿始終

  清晨,安吉孝豐鎮橫溪塢村還籠罩在薄薄的霧靄裏,一陣悅耳的音樂聲由遠及近,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原來,是村裏的垃圾收集員朱柏榮正在挨家挨戶地上門收垃圾。

  只見他將分好類的垃圾桶放在三輪運輸車的“稱重器”上,通過智慧晶片讀取農戶信息、計算垃圾重量,上端的攝像頭拍攝桶內照片上傳至終端,垃圾分類合格與否一目了然。

  “有了這套智慧系統,垃圾清運從下午三四點提早到上午十點左右就能完成,輕鬆多了。”説起村裏的這場“垃圾革命”,朱柏榮讚不絕口,“整個村每天外運的垃圾由以前的1000多公斤減少到100多公斤,村裏乾淨了,大家都高興。”

  如何做到垃圾減量?將目光聚焦到垃圾産生的源頭——村民家中,便可知道答案:秸稈、竹葉、樹葉等經過粉碎、烘乾變成肥料,還田還林;廚余垃圾經沼氣發酵後,可用來燒飯;可回收垃圾按材質盛放,清洗加工後可製成工藝品。

  而讓記者驚訝的是,整個村莊竟找不到一個公共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村道邊廢棄舊物製作的各種工藝景觀,以及嵌滿了舊手機、錄音機等電子垃圾的磚墻。而在村口一處由噴塑廠改建的“蛹工坊”內,花瓶、吊燈等精美的藝術品,也是村民用家裏的廢舊“垃圾”製作而成。

  “我們村從2014年開始垃圾分類,2017年實現垃圾不落地,去年7月又提出打造‘零垃圾村’的目標。目前,超過90%的生活垃圾都實現了村內生態、循環式處理。”橫溪塢村黨支部書記裘松偉介紹。

  如今,農村垃圾分類已覆蓋安吉所有187個行政村,其中156個村垃圾不落地,垃圾就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率達到98.7%。

  不光是在農村,安吉還量體裁衣,為工業垃圾處置利用謀出路,催生綠色循環産業鏈。

  走進浙江博泰傢具有限公司,鏟車正將幾個巨大的包裹運送到廠區的工業固廢分類中心回收倉庫內。透過塑膠包裝,倣皮塑膠、網布無紡布、紙板海綿等廢棄邊角料隱約可見。經回收製作成轉椅扶手、再生海綿等,通過精細化分類,這些一度無處處置的“老大難”變成了“香餑餑”。

  “以前,這些廢棄物都直接送焚燒發電廠,每噸需交480元處理費。今年6月開始垃圾分類後,九成以上都由垃圾專業處理企業上門收購,每公斤達1.2元-1.7元,我們以廢養廢,每年可節約將近60萬元。”公司行政總監陳輝介紹。

  差異化考核頂層設計 實現經濟生態雙贏

  完善生態文明體制頂層設計,是安吉“兩山”試驗區得以落地的先導力量。對此,安吉縣自2012年開始探索實施生態補償工作,通過綠色考核促進“兩山”轉化,推動群眾共享“兩山”改革紅利。

  據了解,安吉縣為不同鄉鎮量身定制個性考核辦法:A類有工業園區基礎的鄉鎮,重點考核工業經濟;B類有工業功能區又有自然保護區的鄉鎮,實行雙重考核;C類是山區邊遠鄉鎮,只考核生態保護、以美麗鄉村創建為載體的生態建設和鄉村休閒經濟發展。從“被動應考”變為“主動參與”,各鄉鎮將“好鋼用在刀刃上”,聚焦各自重點精準施策,激活綠色發展新引擎。

  騎行鄉村慢道環線,放眼望去,山林竹海間綠意蔥蘢;品一口竹節酒,淡淡的清香留舌尖……這是只屬於安吉縣上墅鄉的“慢調子”,也是它的鄉愁。然而,曾經的上墅鄉到處都是礦窯、造紙廠,污染嚴重,境內河水一度變為牛奶河,臭氣熏天。

  “實行差異化考核之後,我們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關停手工造紙廠等方面做了不少事,申報了好幾個生態項目。這幾年,更是全心全意發展綠色經濟,打造全域旅遊,美了鄉村富了百姓。”該鄉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5年,鄉里拿下了B類鄉鎮考核的第一名,得到了縣裏200多萬元補償資金。

  通過這一考核機制,安吉縣引導各地揚長補短,讓不具備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徹底擺脫了GDP考核約束,從機制上鼓勵幹部重視生態保護。自2012年始,縣財政每年還安排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專項資金約2000萬元,專項用於考核補償獎勵,極大地激發了B、C類鄉鎮推進生態環保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補償資金由兩縣共同設立,補償協議年限為2019年-2021年三年,兩縣每年各出資500萬元、600萬元,用於上一年度西苕溪上下游生態補償。”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安吉分局黨組成員汪波介紹。

  據了解,當兩縣交接的荊灣考核監測斷面水質上一年度年均值和月均值均達到指定標準,長興將向安吉撥付600萬元資金,若個別月月均值達不到相關要求,則按照相應等級減除資金撥付;相反,若荊灣斷面水質年均值達不到要求,則安吉要補給長興500萬元,專項用於西苕溪流域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佈局優化、節水型社會建設、流域綜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

  從率先開展美麗鄉村、最美縣域建設以及美麗標準化建設,到構建綠色發展“轉化”機制和“共享”機制,安吉的“兩山”之路正越走越寬。(作者 晏利揚)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