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平凡 歸於不凡 他的生命為使命而歌

2019-11-18 14:37:19  來源:人民網  責編:鄭思雯

  人民網訊:一場個人事跡報告會,卻讓現場近500人大禮堂座無虛席,聽眾無不為之動容、淚目;一名平凡的基層工作者,大家眼中的“好工匠”“好大哥”“好黨員”,在堅守與前行中,用短暫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身後閃耀著的卻是那一抹永不褪色的鮮紅。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供電分局城郊供電所所長劉國華

  天地生人,有一人當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責。

  發現他、了解他、走近他,這個“實在人”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高大,是位有靈魂、有血肉、有本事、有品德的鄂電工匠。他就是,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供電分局城郊供電所所長劉國華。

  劉所,是一位全能的“好工匠”

  1975年8月,劉國華出生在東勝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都是電力工人,一輩子兢兢業業。“人民電業為人民”,正是這樣的一種責任和傳承,自他21歲走上工作崗位,從未離開過電力生産一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供電分局城郊供電所所長劉國華

  1996年,正值青春年華的劉國華走上了工作崗位,在東勝供電局開關廠上了班。工作伊始,他把一腔熱情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師傅們都喜歡這個肯吃苦、愛鑽研的小夥子。

  “1997年,當時開關廠初建,配電箱、櫃的設計和製圖是難點,為此,國華走訪呼市、包頭等地開關廠求教,專業上的十八般武藝他都要來試試手。”劉國華的師傅趙玉林回憶説。

  六個月,他和工友們成功設計製作出各類配電櫃、計量箱,一年後,和廠家合作生産開關櫃、電容櫃等高低壓配電設備。

  寒來暑往23載,從最普通的車床工、線路工、抄表工、計量工、安全員到供電所所長,每一個崗位都留下了他用行動書寫電力芳華的足跡。

  2011年,劉國華擔任了東勝區供電分局城郊供電所所長。打開他辦公室電腦上的工作記錄,9年間,近三千天的工作日誌,整整齊齊地羅列在那裏,每一天都詳細記錄著當天的工作任務。

  “劉所屬於那種見鏡頭就躲、見榮譽就讓的人,總愛自己默默地幹活兒。在工作之餘,他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愛好’,總喜歡隨身帶著筆記本,沿著電力線路溜達來溜達去,一點點記錄下所轄線路的安全狀況、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同事薛海燕講述著。

  東勝區供電分局黨總支書記楊建軍介紹,2016年,他調到東勝供電分局工作,和國華一起工作了2年零7個月,但其實早在2014年,就在同事的口中聽過劉國華的名字,“當所長的劉教官”,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供電分局城郊供電所所長劉國華

  “工作交接中,才知道他還是一個‘活地圖’,更是一名全能‘好工匠’。”楊建軍讚譽道。

  2018年,947伊煤路配網改造工程是東勝地區改造工程難度最大、情況最複雜的線路。

  施工力量薄弱,作業環境複雜,安全管控風險大,無論是從施工的條件、難度還是工藝,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很多人都在犯愁:這個工作要怎麼幹?

  但劉國華提到這個“老大難”卻高興地説,947伊煤路線如果不改造,我們城郊供電所的跳閘率就降不下來,服務也搞不上去,這一直就是我的一塊心病,現在終於盼來了機會,怎麼能不高興。

  話雖説得輕鬆,但對待工作他一絲也不敢馬虎,從開始改造到完工歷經4個多月,17公里高低壓線路他走了20多遍,數十次優化施工方案和停電切改方案。

  7次停電,7個不眠之夜,終於攻下了這塊難啃的“硬骨頭”。

  “‘坐不住、睡不著、等不得’是國華的工作狀態,他把工作當事業幹、把單位當家來建,扛重擔、挑大梁、打硬仗,總是衝鋒在前,可惜英年早逝啊。”楊建軍痛心地説。

  華哥,是一位無私的“好大哥”

  見到和效電建公司供電服務分公司經理武韜時,他的第一句話就説:“我和很多人一樣,始終不能接受一位曾經熟悉的好同事突然離去的事實。每當想起和華哥結識、共事的點點滴滴,都感到無比痛惜,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2018年初,和效電建公司供電服務分公司成立,首要的工作就是招聘一批供電急搶修人員。

  同步,配備好培訓老師很關鍵,武韜首先想到了劉國華。從2015年起,他就成為第一批選入公司的技能鑒定考評員,他不僅是配電線路、電力電纜、農網配電三個專業的考評員,他的個人技能水準從高級工提升到高級技師,也從考評員到考評組長再到考評專家。

  他先後研發了高處作業挂物環、變壓器導電桿延長端子、低壓計量箱摘挂式支架等多項技術革新成果。特別是在農網配電營業工和配電線路工兩個專業,按照國網的標準提出很多新思路,並作為主要執筆人編寫了這兩個專業技能鑒定標準,並從2015年開始在全公司系統推廣。

  “可是想到他作為一名供電所長,平時工作那麼忙,我對他答應我的請求並沒抱有多大的希望,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卻欣然答應,成為了我們這支167人隊伍的‘總教練’。”武韜欣慰地説。

  今年 3 月一個星期六的清晨,武韜從康巴什趕到培訓現場時,劉國華正在電桿上給大家做著示範。

  當時天氣很冷,學員們都穿著防寒服,可他卻是一身單衣。武韜趕緊説:“這麼冷的天,你咋穿這麼少?快下來吧。”他卻笑著説:“桿上作業,穿多了不利索。再説我們幹線路的人都習慣了,不怕冷。”

  “多年來,他帶徒20多人,配合市局培訓中心完成多次培訓課題、技術能手選拔工作,培訓指導我局職工數千人,考評公司系統職工超過一萬人次。”武韜説,培訓工作特別辛苦,我們想給他一點報酬,但他卻堅決不要,只是説:“這是我應盡的職責。”

  而見到與劉國華共事二十年的李佔軍時,他同樣還沉浸在失去一位“好大哥”悲痛中。

  李佔軍強忍著悲傷,哽咽著給我們講了兩個事例,一則是:城郊供電所值班室未搬遷之前沒有統一供暖,華哥怕弟兄們挨凍,回家前總要當一次“鍋爐工”,默默把火種放好。

  另一則是:2013 年,父親病重住院需要陪床,國華體恤妹夫在外地打工,妹妹要獨自照顧小外甥女,執意自己陪床。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他這樣堅持了一個月。

  為了不打擾劉國華的妻子與兒子,我們見到了他的妹妹:“哥哥是家裏的頂梁柱,父親去世後,母親逐漸出現了老年癡呆的症狀,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哥哥把遠在錫盟的姥姥接到東勝與她同住。有時工作繁忙,無法兼顧家庭,哥哥就在母親家安裝了一個監控,工作休息間隙便掏出手機看一看姥姥和母親在幹什麼。”

  直到今天,劉國華的母親還不知道兒子離去的消息,他的母親在丈夫去世後就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和重度抑鬱症,“白髮人送黑髮人”,老人無法承受如此沉重之痛。

  國華,是一位優秀的“好黨員”

  7月7日清晨,雨後微涼,劉國華的這一天是從檢查實訓基地電桿是否具備登桿條件開始的。

  早8點,參加技能大賽的學員郭智剛接他去實訓基地指導,身為培訓師的他説:“車我開,你們多看會兒書。”實訓基地裏,桿下指導的他説:“注意步子不要跨得太大,身體儘量往後撤。”學員們發現他臉色難看,大家“苦口婆心”才把他勸在車上休息了一會兒。

  下午6點,結束培訓的他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又接到了調度電話:北929萬利鎮線支線斷路器跳閘,立即組織事故巡視。

  晚 20:41,他在企業微信群裏進行了故障彙報,“鳥害,鴿子身體和左腿放電接地,左腿斷”的一句話和兩張信鴿的照片,竟成了他的最後留言。

  晚21:00,處理完故障,回到所裏,食堂裏只剩下最後一勺燜面,他正準備盛飯時看劉師傅也準備盛飯,便直接把這勺燜面盛到了劉師傅碗裏,自己轉身用白開水泡了一碗爛腌菜。他笑著説“晚上湯湯水水的吃一點,舒服。”

  晚上10點,回到辦公室,稿紙上記錄著他為備戰技能大賽交代的各個細節,電腦桌面文件夾裏是他最後一次班長日誌,鍵盤擺正,滑鼠歸位,關機。

  午夜12:00,睡夢中妻子聽到輕微的聲音,一睜眼,劉國華蹲在床邊,手按在心臟上,斷斷續續地説自己心臟難受,而這一句話之後,竟是他和妻子的永別。

  7月8日淩晨4點,劉國華因突發心臟病停止了呼吸,為執著追求的電力事業燃盡最後一絲心血後闔然長逝,年僅45歲。

  11月8日上午9點,劉國華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鄂爾多斯電業局多功能大廳如期舉行,現場氣氛凝重而悲痛。

  一張張照片、一曲曲音樂、一段段視頻。《全能工匠——劉國華》《不平凡的“實在人”》《追憶我們的“總教練”》《妻子的一封來信》四則真實感人的故事,再現了劉國華同志生於平凡,歸於不凡的生命為使命而歌的光輝一生。

  《妻子的一封來信》中這樣講述道:國華,今天,是你離開我們的第 124天。每天早晨醒來,我就忍不住想看床的另一邊,我想騙自己7月7日晚上所經歷的只是一場夢而已,可惜天亮了,夢醒了,你不在了。和你共同生活的二十年,“我在忙”是我聽到你説過的最多的話。我記得在你調去城郊供電所工作時,嚴肅地對我説:“老婆,請給我三年的時間,我一定會在工作崗位上幹出一番事業和成績”。國華,兒子説,他也要像爸爸一樣,早日成為一個男子漢,做一個踏實細緻的人。

  一燈如豆,萬點星光。

  為深入宣傳劉國華同志先進事蹟和高尚品格,大力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敬業負責、勤勉工作的勞模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幹部職工在鄂電高品質發展中當先鋒、作表率,鄂爾多斯電業局黨委下發了開展向劉國華同志學習的決定,並成立“國華突擊隊”。

  “今天,國華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恪盡職守、愛崗敬業的先進事蹟,已深深感染著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留給後人的精神風範,必將光耀長存,讓‘國華突擊隊’閃閃發光、熠熠生輝,初心不泯、使命永在,激勵一代又一代鄂電人為守護萬家燈火而奮鬥。”鄂爾多斯電業局黨委書記王鳳珍語氣堅定地説。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