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潮州 不見廢瓷

2019-11-21 15:10:45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其中,綠色生産是重要一環,“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工業的綠色轉型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品質發展都至關重要。本版即日起推出“美麗中國·關注工業綠色轉型”系列報道,聚焦廣東潮州的陶瓷業、貴州銅仁的磷化工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綠色轉身。

  潮州的廢瓷堆不見了。

  在有“瓷都”之稱的廣東潮州,工廠門前卻幾乎見不到廢瓷堆。要知道,早幾年,在潮州,燒壞後丟棄的廢瓷堆得哪都有。廢瓷去哪兒了?砌墻的水泥磚,或者新陶瓷的一部分——經過再加工,廢瓷變身,有了新生。

  近年來,潮州由政府出面,建消納場,引入社會運營,解決了廢瓷回收處理的問題;同時用好市場機制,鼓勵大企業上設備、搞技改,循環綜合利用又有了突破,目前陶瓷廢物回收處置能力已能滿足全市需要。一塊小小的廢瓷片,背後是一個行業的大轉身。

  建消納場 廢瓷有地方去了

  “以前鬼鬼祟祟、提心吊膽;現在收到廢瓷就拉到消納場,再也不用擔心被抓。”提到自己的工作,潮州的運輸者陳吉成這麼説。

  潮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銳洪介紹,“全潮州有大大小小1萬多家陶瓷廠,絕大多數是小企業。廢瓷不值錢,以前往往隨意一堆,每隔一段時間,叫個體司機拉走處理掉,至於拉到哪,就不管了。”

  “拉到哪兒去?沒地方去!不就是趁沒人注意,偷倒啰。”陳吉成雙手一攤,無奈地説。因為偷倒廢瓷,陳吉成2015年還被抓到過,扣車罰款。

  因為生産過程中有5%—10%的廢品率,潮州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堆起一座座“瓷山土山”,成為威脅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曾被列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清單。

  痛定思痛,2017年,潮州一手抓堵,廣泛動員鎮、村力量,嚴厲打擊亂放亂倒活動;一手抓疏,讓陶瓷廢料有處去。

  “一開始價值低,市場機制難起作用,只能由政府兜底。”陳銳洪介紹,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廢瓷消納場5個、資源化回收處理中心4個,2018年處理廢瓷6.7萬噸。

  潮州潮安區古巷鎮廢瓷消納場藏在一座無人居住的山腳下。只見一台大型的碎石機械高速運轉,機器轟鳴,破碎的瓷器從這邊進去,經過一番粗碎後,隨傳送帶出來時,已成為薯片大小的均勻碎片,堆成一座七八米高的小山。

  古巷鎮上世紀90年代開始做衛浴陶瓷,年産生廢瓷7000噸左右。“目前這個消納場每月處理600多噸,基本覆蓋了全鎮企業。”古巷鎮副鎮長曾漢彬説。

  消納場由政府出地出錢,建好後引入社會力量運營。古巷鎮這個消納場,是由“85後”小夥陳錫楷和幾個朋友經營的潮綠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承包的。陳錫楷是古巷本地人,家中就是做陶瓷的,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子承父業。聽到鎮裏建廢瓷消納場的消息,他就動了心。“父母也很支持,説這是積德的事情。”他説。

  陳錫楷説,“我們找車找司機,按月去各家企業拉廢瓷,按生産規模收取一定的費用;收回來的廢瓷加工後,主要賣去做道路的墊層或建築材料。除去運費成本、電費和設備維修等,基本能保本。”

  循環利用 廢瓷有人要了

  給廢瓷找到出路後,恒潔衛浴總經辦主任陳樹雄省心很多:“廢瓷全部被包下,送過去後還能拿到每噸100元左右,補貼運輸費。”

  吃下恒潔廢瓷的,是業內同行四通陶瓷綠環陶瓷資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我們只要經過高溫燒結的廢瓷,混合進原料瓷泥後,能增加陶瓷品的硬度、強度;高溫燒過的廢瓷雜質少,再燒過程中能降低一定的溫度,從而節省能源;而且燒出來的新瓷白度也比較好,光潔好看。”四通陶瓷集團辦公室主任伍武説。

  目前陶瓷原料緊張,因此開發新的原料來源,是保持行業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一般來説,陶瓷生産加入廢料只佔總原料的3%—5%。”潮州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

  “針對廢瓷的特點,引入高塑性黏土,提高可塑性;引入抑制鐵雜質顯色等技術措施,有效解決了廢瓷帶來的不利影響。”伍武説,經反復調試,研製成功出的衛生陶瓷瓷泥的廢瓷利用率為30%,每年利用廢陶瓷達2.8萬噸。

  此外,更多運送到消納場的中低質陶瓷廢料,也通過綜合利用初步解決了廢瓷“無人要”的問題。

  富麗天奧石建築裝修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用陶瓷廢物做建築材料的公司,生産的環保透水磚和建築空心磚,一年能消耗廢瓷2萬多噸。

  廢瓷也在一定比例上替代了砂石原料。“隨著天然原料價格不斷攀升,循環利用技術又不斷創新,可以想見,未來廢瓷的回收利用價值會越來越高。”富麗天奧石有關負責人黃國琳笑言,“以前是花錢請人拉走,未來可能就要讓別人花錢來買。”

  源頭減量 廢瓷“少産生”

  在原料、工藝、燃料、設備等各環節,潮州都在深挖潛力,提高陶瓷産業成品率,謀求廢料“少産生”。潮州市工信局工作人員沈鋒透露,潮州全市陶瓷廢料産生量從最高峰時的每年20萬噸降到現在的6萬多噸,全部得到有效回收處理。

  下一步,如何提高陶瓷廢料的綜合利用附加值,潮州仍有不少難題待解。記者發現,目前,大部分陶瓷廢物只能做磚等低附加值産品,而使用廢陶瓷回收的瓷泥來製作衛浴産品,比起全部使用天然瓷泥來説,單算經濟賬並沒有成本優勢。一些企業提出,對於廢瓷回收利用這類循環經濟,還需要政府在相關補貼、稅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潮州目前僅有湘橋等個別區,每年給極少數再生資源企業劃撥5萬—10萬元不等的運轉費用,相比企業投入的成本只是九牛一毛。

  而更多呼籲則圍繞著稅費。相關企業負責人説,“目前享受國家稅費減免目錄上規定的是陶粒,我們也去稅務局爭取過,得到的答覆是陶瓷廢渣和陶粒‘搭不上邊’,享受不到稅費優惠。”更有企業負責人坦言,由於稅收發票上缺乏相應的品類欄目,在回收廢瓷的過程中,常常花了錢,卻收不到對方的增值稅發票,也就無法抵扣成本,“種種政策制度的細節,還需要有關部門不斷完善”。(作者 賀林平)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