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河打造一方水域生態區

2019-12-02 09:35:57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不盡渭水情悠悠,東出潼關九曲流。”橫貫關中的渭河,是陜西省境內最大的過境河流,也是黃河最大支流。

  站在渭河邊,只見河道寬敞,兩岸整潔,水面乾淨。一位爸爸正帶著三四歲的兒子在渭河生態濕地公園遊玩。他説:“現在渭河變化太大了。以前河水又臟又臭,我們根本不會來玩。經過整治後,水清了、景美了,現在三天兩頭帶孩子來河邊遊玩。”

  實施綜合整治 水體不再黑臭

  有人形象地描述渭河:20世紀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魚蝦不在,90年代水臭難奈。

  “2010年之前,站在橋上都能聞到河水的臭味。那時候,渭河水質為劣Ⅴ類,屬於黑臭水體。”陜西省水利廳副廳長魏小抗説,由於人類長期對渭河的依賴和掠奪式利用,到上世紀90年代,渭河已不堪重負。上游幹了,中游臭了,下游淤滿了。

  面對洪澇災害頻發、泥沙淤積嚴重、堤防支離破碎、水質污染嚴重、河流來水銳減、河道滿目瘡痍的渭河,陜西省直面困難和挑戰,積極行動起來,累計投資215億元,實施渭河綜合整治。

  渭河兩岸的多處建設現場,數萬建設者戰酷暑、鬥嚴寒,晝夜奮戰。歷經數年,通過實施疏浚河道、整治河灘、水量調度、綠化治污、加寬堤防等,渭河水質得到顯著提高。

  “渭河治理堅持系統治水、柔性治水理念。2018年,渭河干流水質明顯好轉,出境斷面年均水質提高到Ⅲ類,為近20年來最好水準。”魏小抗表示。

  秦嶺一山之隔,一邊缺水乾旱,一邊水資源豐沛。這樣的水資源現狀,讓陜西不得不把解決水危機的目光投向秦嶺之南。引漢江之水,補渭河之需,濟關中之渴。

  多年前經常斷流的渭河,如今通過合理調度水資源和鐵腕治污,不但有了水,水質還變得清澈起來。

  打造濕地公園 鞏固涵養水源

  南有秦嶺風光,北有渭水長流。“渭河治理好了,是要為民所用,要讓群眾近水親水,成為休閒的場所。”陜西省各級黨委、政府對治理後的渭河有了新暢想。

  渭河橫貫關中精華腹地。陜西沿渭河建設了一條長512公里、寬約1-6公里的渭河生態區,猶如城市綠肺,能涵養水源、改善氣候、削減霧霾。

  同時,按照建設人水和諧新渭河的治理理念,實施堤頂硬化、灘區綠化、水面景觀和生態公園建設,河道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並形成“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層次豐富”的渭河旅遊觀光帶。

  渭南市渭河生態區保護中心工程科科長張軍亮説:“夏季時,這裡月季、芍藥、荷花等花朵爭奇鬥艷,形成一片美麗花海,吸引著周邊群眾前來觀賞、拍照。”

  渭河由一條大河兩個大堤提升到“千里最美家鄉河,一方水域生態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生態公園,榮獲首屆全國“最美家鄉河”稱號。人民群眾對水環境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普遍上升,渭河沿岸已經成為周邊市民散步健身、踏青遊玩、放鬆身心的好去處。

  好的水環境需要共同維護。渭河也與其他河流一樣,有多個河長細心呵護。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畢新社區黨支部書記秦志堅,就是其中一名河長。對他而言,每天巡河成了家常便飯。他説,隨著渭河水環境越來越好,村民護河意識逐漸提高。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加入到巡河隊伍中。

  改進産業佈局 兩岸村民受益

  “下雨岸上路難行,洪水來了沒收成。”這是曾經的渭河帶給兩岸群眾的最直接感受。

  如今,沿河而生的城市,也因水而興。“病癒”後的渭河,兩岸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兩岸百姓靠水吃水,打魚、種蓮菜、開農家樂,生活過得豐富多彩。

  渭南市華州區柳枝鎮畢新社區南鄰渭河大堤,北鄰渭河灘區。秦志堅説:“依託渭河水資源,我們種植了700畝蓮菜,養殖了300畝鰱魚,有120畝人工景觀湖設有垂釣等遊樂項目,還有以80畝農家樂為主體的休閒旅遊區,有效增加了周邊村民的經濟收入。”

  據了解,這也是三門峽庫區移民産業扶持脫貧項目,將解決183戶貧困移民的脫貧問題。

  以前,渭河灘岸資源豐富,但長期缺乏統一規劃,致使開發混亂。

  如今,高新區、工業園區、高效農業區等低碳環保産業開始沿河佈局,傍河小城鎮建設由原來4個增加至8個。這將對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放眼渭河,這位集安瀾河、生態河、景觀河、文化河、致富河于一身的偉大母親河,正在滋養著三秦兒女邁向更加絢麗輝煌的明天。(作者 趙娜)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