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禿了 人不窮了

2019-12-23 09:38:09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淺綠、深綠、翠綠、油綠,這裡的綠色,漫山遍野,參差多態。來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們頓時就會陶醉於山水間的盎然綠意,忍不住來上幾個深深的“森呼吸”。

  然而,這裡曾經是一片廣種薄收的坡耕地。如今這滿山綠意,是如何紮下的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武陵山區中心腹地。由於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種地等原因,這裡一度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坡耕地,遍佈濯濯童山。然而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滿目青翠、遍山蔥蘢。

  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以前,一下雨溪溝的水渾濁一片

  山是灰色的、黃色的,滿是“傷疤”,綠色草木寥寥無幾——一張2001年拍攝的照片,清楚地顯示了湘西州花垣縣雅酉鎮東衛村當年的情形。

  當地人説,這裡是湘西母親河峒河的源頭,那時水土流失非常嚴重,一下雨,溪溝裏的水渾濁一片,往往持續一個星期以上。

  據記載,湘西州歷史上森林茂密,古木參天,明清皇宮中的楠木很多來自湘西。此後由於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種地等原因,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1999年,我國開展退耕還林試點。湘西的山山水水,迎來轉機。2001年開始,退耕還林在湘西全州各縣市全面鋪開,湘西州成為湖南省退耕還林工程的主戰場。

  “湘西大部分是岩石裸露的石漠化地區,薄薄的土層下面,往往就是堅硬的岩石。造林時先挖大穴,再填客土,然後種下榿木等,精心管護,保證了很高的成活率。”在吉首市矮寨鎮陽孟村退耕還林後形成的茂密林木間,湘西州林業局總工程師彭險峰説。

  如今,下雨時山上流下的水也是很清的

  2001年9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雅酉鎮共退耕還林2.15萬畝,項目區造林採取的是混交模式,以榿木為主,還有楓香、酸棗、馬褂木。“一年、兩年的變化可能不太顯眼,但五年、十年生態環境的變化就太大了。”花垣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吳建勇説。他帶領記者鑽入密密的林中,“山上的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下雨時山上流下的水也是很清的。”

  如今,退耕還林的山頭,樹茂林密,林下有了厚厚的腐殖層。利用良好的環境,雅酉鎮的農民種植黃柏等中藥材、開展生態養殖、釀酒,通過綠色産業脫貧致富。

  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湘西州退耕還林面積達到420多萬畝,全州森林面積由1152萬畝增加到1633萬畝,森林蓄積量由2122萬立方米增加到4643萬立方米。全州森林覆蓋率由退耕還林前的56.86%增加到70.24%。中華秋沙鴨、桃花水母、紅點齒蟾、脆蛇蜥等珍稀物種,近年來相繼在湘西州境內被發現。2018年,湘西州被評為國家森林城市。

  “下一個階段,要從‘增綠’到‘提質’,按照近自然造林的理念,以自然恢復為主,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系統性,讓湘西乃至整個湖南的山山水水更美麗、生態功能更強大。”湖南省林業局局長胡長清説。

  綠色産業成為支柱産業,老百姓從中受益

  湘西州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的村民們,正從“綠色銀行”中受益匪淺。來自內蒙古、吉林等地的一輛輛大貨車,正在裝運剛從樹上摘下的獼猴桃。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使得這裡“山坡蓋被子、農民賺票子”。70歲的村民梁立軍説到,“我種了6畝獼猴桃、兩畝柚子,一年收入4萬多元。以前我們燒火煮飯要上山找柴,不夠用,現在冬天修剪下來的獼猴桃枝條,一年做飯都用不完。”

  菖蒲塘村黨委書記周祖輝介紹,“目前,菖蒲塘村種植獼猴桃、柚類、蜜橘、高山葡萄等特色水果經濟林449.3公頃,佔總面積的36.6%。森林覆蓋率提升到了66.8%,農民年均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

  在湘西州,退耕還林工程覆蓋了114個鄉鎮1798個行政村、39.8萬農戶16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8萬餘戶38.32萬人。國家已累計下達退耕還林項目相關資金59.4億元,全州退耕農戶戶均獲得錢糧補助14380元。

  在退耕還林工程帶動下,湘西州林下經濟、綠色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林藥、林果、林禽、林畜、林旅”等多种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全州獼猴桃、金秋梨等林果種植面積達60萬畝,每年産值達6億元;建成榿木、馬尾松等工業原料林200余萬畝;建立重點藥材專業鄉鎮20個,種植中藥材面積達60多萬畝,每年産值15億元。全州退耕農戶年收入的30%來自林業。

  退耕還林近20年來,湘西州實現了從窮山惡水到綠水青山的蝶變,生態得改善、百姓拔窮根。2018年,湘西州林業産業總産值達到129.2億元,全州接待遊客5638.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41億元。“綠色産業已經成為湘西人民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支柱産業。”湘西州委副書記、州長龍曉華説,“我們將繼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讓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湘西州最亮麗的名片。”(記者 劉毅)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