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四季 溪水長流

2019-12-24 09:56:22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遊園散步,賞花玩水,在這裡我時常會為美景驚嘆,花溪旖旎的風光看不盡看不夠。”來自四川的馮馨悅感嘆道。在花溪讀完大學後,她萌生了在這裡購房定居的念頭,“以前我就想生活在公園一般的城市裏,畢業後就選擇留在了花溪。”

  繁花四季,溪水長流——花溪因此得名。位於黔中地帶的花溪區是貴州省貴陽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和環城林帶,這裡豐富的植被成就了貴陽市天然大氧吧,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全年平均氣溫14.9℃,2018年在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7.7%,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地表水達標率10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57平方米的基礎上,完成地區生産總值640.45億元。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首批全域旅遊示範區之一。

  被稱為“多彩貴州”品牌的形象窗口、“爽爽貴陽”的城市會客廳的花溪,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

  11月16日,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十堰年會,對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命名錶彰,花溪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

  歷年來,花溪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工作,始終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本著“生態立區”的核心理念,堅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已作為造福民生的大事,融入花溪發展的方方面面,歷屆黨委政府不斷為花溪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內涵。

  産業升級 “黑轉綠”的蛻變

  花溪區地下富含煤礦,久安鄉是花溪區歷史上的産煤大鄉,煤産業最發達時期有大小400家煤窯,因為大量煤礦的無序開採,讓這裡的人們暫時富甲一方,但同時,這裡的綠水青山被吞噬殆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從前在久安鄉出門需要兩雙鞋,一雙臟鞋,在鄉里的煤渣路上走;一雙乾淨的鞋,走出久安鄉再換上。”久安鄉土生土長的項朝富回憶説。

  2010年前,久安鄉近3000人以挖煤為生,由於過度開採煤礦,地下水源受到嚴重污染,山林土層也遭受破壞,山坡道路都被污黑的煤灰所覆蓋,甚至有含硫的礦井廢水將下游區域的阿哈湖水庫染成“黃湯水”,自然生態一度惡化。

  “那時候,村民們常年都在地下挖煤,簡陋的礦井裏,每天生怕下去就無法平安回家,但為了生計不得不硬著頭皮開挖,除了牙齒是白的,一天下來臉上、身上都是漆黑一片,一個礦挖完了就遺棄在那兒,被挖空的礦洞還發生過塌陷事故。直到鄉里發展茶樹種植以後,我們的生活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項朝富説。

  為了徹底扭轉久安鄉“黑産業”的現實,積極保護家園的綠水青山,2010年,在花溪區政府強力推動下,久安鄉關停境內全部煤礦,全面轉型綠色發展,久安鄉才結束了依賴挖煤掙溫飽的歷史。

  由於久安鄉地處阿哈湖上游,當初在選擇産業時受到嚴格限制。為尋找環境友好型産業,花溪區將目光聚焦在了久安鄉的5萬多株古茶樹上。

  在久安境內,有5.4萬多株樹齡在400年~600年間的古茶樹依然青翠挺拔,有5000多株古茶樹樹榦和樹冠直徑均超過同為灌木型的大紅袍古茶樹及西湖龍井十八棵禦樹。2011年初,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虞富蓮為組長的國內專家組,對久安古茶樹進行鑒定,並得出“久安古茶樹是當時國內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栽培型灌木中小葉種茶樹”的權威結論,具有重要的利用和研究價值。

  在結合了貴州省喀斯特地形地貌特點後,花溪區政府決定以茶産業作為久安鄉轉型支點,發動村民在保護原生古茶樹的同時開始種茶,一場“黑轉綠”的産業升級逐漸展開。

  “我在煤礦關閉後,和好朋友一起,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投上我處理煤廠後的全部身家,種下了這270畝茶。”項朝富等人成為久安鄉“黑轉綠”的先行者。

  2010年,貴茶公司入駐久安鄉,採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凡農戶在久安新建茶園,公司統一提供茶苗;茶葉採摘前三年,每畝每年補助管理費;茶葉開始採摘後,公司回收茶青,價格為當年市場價格的120%以上。

  一系列優惠政策促使村民逐步走上種茶之路。

  種茶大戶馮永運説:“以前下井挖煤,一個月就2000元工資,現在自己種了120畝茶園,年收入有10多萬元。”

  如今,久安鄉有2/3的農戶從事茶葉種植,轉移就業1540人,採茶期村民最高收入可達300元/天。同時,久安鄉積極打造現代農業樣板,久安現代高效茶葉示範園內,配套了茶葉種繁中心、質檢中心和展示中心等;建成200立方米高位水池,3900米配水管網,基本實現膜下滴灌;建成配備自動施肥、澆水設施的全智慧化監控示範茶園630畝。如今每年可産茶青210萬公斤以上,産值達1.23億元。

  現在,走進久安鄉九龍山萬畝茶園基地,遍山的茶樹青翠欲滴,風景如畫。

  作為花溪區産業轉型的一個縮影,久安鄉的産業從“地下挖煤”轉向“地上種茶”、經濟由“黑色經濟”轉為“綠色經濟”、發展從“産煤鄉”轉為“産茶鄉”,煤山變茶山、礦工變茶農、黑色變綠色。

  花溪區始終堅持將“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理念貫穿産業發展始終,構建凸顯生態特色的綠色産業體系。迅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2018年完成全區耕地農業産業結構調整12.61萬畝,積極扶持大數據、高新技術産業等綠色發展工程,推動綠色産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確保完成綠色工業增加值指標,並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企業全部關停,取締“地條鋼”企業,淘汰落後産能30萬噸。

  完善設施 建起公園式垃圾發電項目

  在花溪區燕樓鄉燕樓工業園,坐落著貴陽市首個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環保發電項目——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

  沿著筆直寬闊的林間公路,看著兩旁花樹相映的綠色走廊,驅車駛入廠區,放眼望去,藍天白雲下,亭臺樓閣裝點草坪,整潔的廠區和傳統的垃圾發電廠完全不同。

  “雖然天天與生活垃圾為伴,但這裡幾乎與‘臭’字絕緣。廠區裏綠樹環繞,空氣清新,幽雅整潔,猶如一個生態公園。”住在附近的市民劉女士説。

  “吃”進生活垃圾,“吐”出充足電力,這是花溪區為徹底解決生活垃圾問題引進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發電項目,是貴州省目前科技含量最高、裝機容量最大的生活垃圾發電廠之一。

  “我們自己就居住在廠區裏,垃圾處理對生活沒有任何的影響。變廢為寶,讓生活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是貴陽中電環保發電項目追求的建設目標。”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顏慶岩介紹説。

  除了花溪區本身的生活垃圾,發電廠還幫助“消化”貴陽市其他地區的垃圾。每天,來自花溪區、經開區、南明區及貴安新區部分片區的垃圾也會被運到這裡,分區域存放在庫容達2.6萬立方米的垃圾存放庫內,等待無害化處理。

  據了解,根據貴陽市垃圾處理現狀和未來預期特點,發電廠工程規劃容量為4條日處理能力600噸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線,總規模可達日處理能力2400噸,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規模為兩條日處理能力為600噸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線,配有兩台12MW中溫中壓汽輪發電機組,目前已投産運行。

  此外,在項目設計時預先做好了充足的垃圾庫容量準備,滿足緊急停産時能夠存放10天~15天(約2.7萬噸)的垃圾量,給設備檢修預留足夠時間,保證不間斷接收生活垃圾,不會出現垃圾露天堆放的情況。

  在垃圾庫防滲漏處理上,貴陽中電環保發電項目同樣採用了特殊的工藝處理。垃圾庫底板採用防腐、防滲、防磨材料,以及高強混凝土結合密集樁等工序,池底採用10道防腐、防滲漏處理工藝,整個底板厚度達1.5米,確保做到30年不滲漏。

  據統計,從2018年投産以來,截至今年11月,累計處理垃圾70萬噸,發電量累計超過3億度。如果在滿負荷運行情況下,每年可處理垃圾43.8萬噸,相當於節約標準煤11.4萬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2萬噸。

  “目前採用的是國內最先進的焚燒處理工藝——機械爐排爐,日處理垃圾量1200噸,年處理垃圾量40萬噸,回收利用率97%,全年的發電量1.5億度,煙氣排放的標準我們嚴格執行國家排放標準,實際排放優於歐盟的標準。”貴陽中電環保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季景陽介紹。

  “昔日的荒地變成今日的寶地,多年的努力終開花結果。”顏慶岩説,垃圾發電項目解決了當地貧困人口就業60余人,並已掛牌成為花溪區環保科普示範基地,並定期向公眾開放,成為貴陽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接待國內外參觀81次,遊客共計3182人。

  花溪區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工程自投産以來,以生活垃圾為原料,採用先進的生産工藝,將生活垃圾進行一系列處理後用於發電,灰渣用於製作環保材料,廢水經處理後循環使用,將生活垃圾“吃幹榨盡”,做到變廢為寶,並向市民、學生開放參觀,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有效地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修復 濕地公園唱響綠色讚歌

  堅持保護與修復並舉,全方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是花溪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一個重要理念,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環境服務功能,高標準推動“大花園、大溪流”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讓百姓享受花香鳥語的“沉浸式”生活。

  學習美術的馮馨悅時常騎著自行車到濕地公園裏寫生,“在這裡處處是美景,進來就不想出去。”

  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於貴陽市中心與花溪城區之間的通風廊道上,總規劃面積約941公頃,花溪河如一條紐帶,將十里河灘、孔學堂、花溪公園、黃金大道、大成山5個景區串聯了起來,集科普教育、遊園觀光、休閒度假于一體,是貴州省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

  十里河灘作為濕地公園重要生態組成部分,在濕地公園建成之前,原有麥達、上水、團寨等7個自然村寨和各類小型作坊企業,由於缺乏有效管理,村民亂搭濫建,工農業污水隨處排放,十里河灘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導致花溪河的水質曾由Ⅱ類下降到Ⅲ類。

  花溪區通過濕地恢復建設工程,將臟亂不堪的環境改造成為開發性濕地公園,對十里河灘景區及周邊上水、麥達等5個村寨農戶進行了生態搬遷,涉及農戶3452戶8473人,拆除房屋97.84萬平方米,分別將村民就近安置在騰龍灣商業住宅小區等地,從源頭上解決了原周邊村寨對花溪河造成污染的問題,並開展河道清淤工作,清除淤泥50多萬立方米,組織修建排污管網26.25公里,治理污水直排問題,花溪河水質回升到了Ⅱ類。

  花溪區通過實施“碧水”保護計劃,全面落實河長制、第三方治理與第三方監管機制,完成阿哈水庫、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區生態搬遷,開展南明河花溪段綜合治理,實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統改造等工程,全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地表水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

  通過不斷的提升和治理,如今的濕地公園自然環境優美,濕地類型豐富,包括農田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河灘濕地、濕草甸、溝渠等多種類型,具有蓄水及削減洪峰的功能,能夠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為各種生物營造了安全的覓食、棲息、繁殖場所,同時也為開展濕地公園的科普、科研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流經濕地公園的花溪河蜿蜒曲折、清澈如鏡,水量充足、水質優良,年平均天然徑流量9.84億立方米,達到Ⅱ類地面水水質標準,是貴陽市民生活用水的供水點之一。

  河灘區域內動植物種類豐富,植物總計千余種,有杜仲、沉水海菜花、銀杏等7種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有猴樟、楓香、烏柿、欏木石蘭等古樹,其中樹齡達500年以上的古樹就有4棵。此外,濕地公園還是動物的樂園,各種動物總計有500余種,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鯢、遊隼、紅隼、多斑金線鲃和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瀕危等級屬易危級的岩原鯉等。

  如今,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範圍內有天然的河流濕地、河灘,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溝渠等,有維管束植物495種,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兩種,貴州省二級保護植物1種,且為貴州濕地特有種,國家珍稀保護動物3種,濕地景觀資源豐富多彩。經過多年的整治和提升,如今的濕地公園已成為花溪區乃至貴陽市的旅遊新名片。

  “青山環碧水,綠樹繞林城”是花溪區著力打造的自然生態景觀。以花溪區核心區域城市主幹道可視範圍為重點,對區域內分佈的52個山體,按照保護優先、“一山一策”的方式實施生態修復,消除裸露山體和跡地斑禿,提升植被覆蓋度,豐富森林景觀,形成點、線、面、環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

  據統計,2017年至今,政府部門先後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完成了50余個地塊400余畝山體生態修復工作。2015年~2018年投入資金10多億元,完成了89個公園建設,花溪區建成區綠地率達到50.8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14.57平方米。

  公眾參與 彰顯生態文明獨特魅力

  在濕地公園的一角,還有另一個斑斕絢麗、寓教于樂,完美融合了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前沿科技的貴陽生態科普館。

  近年來,花溪區堅持文化為魂,全維度厚植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氛圍日趨深厚,生態科普館從今年年初一登場便以其新穎的視角、獨特的敘述和引人入勝的展示,贏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生態科普館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全館分為五個部分,採用“1+3+1”的結構,從貴陽市的生態環境總體描述開始,分別介紹生態環境的孕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歷程,最後引導參觀者積極行動起來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步入館內,多姿多彩的展板、沙盤、模型和聲光立體展示,讓人仿佛進入了一個亞熱帶叢林。各項設施生動展示了貴陽城市獨特的地理氣候特點、這片土地古代孕育的豐富生命和環境保護治理的智慧。

  “你快過來看,這裡有模型。”“哇,花溪濕地公園有這麼多植物。”“原來污水是這樣處理的。”“那是寂靜夜使——灰林鸮。”小學生們紛紛來到生態科普館,好奇而激動地觀察學習,與生命之書、生境探秘、古樹尋蹤、公園巡遊等展項互動,感受生態文明的獨特魅力。

  自開館以來,省內外多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來館參觀考察;省市多項生態保護活動選擇這裡為舉辦地點;暑假期間多項中小學生實踐在此開展。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授予貴陽生態科普館“貴州省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基地”稱號,貴陽市委組織部、貴陽市教育局分別將貴陽科普館納入幹部教學培訓點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的認定申報程式。科普館先後開展了世界水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環保嘉年華”主題活動、“走進動物世界”主題繪畫活動、“為祖國獻禮——志願者在行動”等生態環境主題活動,吸引了3000余名市民前來參觀。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主題活動,多個公共開放設施為花溪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拓展陣地、錦上添花,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參觀學習後,深刻了解環境保護相關知識。花溪區內各大學相繼組建環保志願服務組織,積極參與花溪區環保志願服務活動,紛紛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作者 岳植行)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