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山水相依城市魅力

2019-12-30 14:58:44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近年來,深圳市南山區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要求,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成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打贏治水提質攻堅戰、擦亮“南山藍”城區名片、持續推進公園之區建設,重塑城市與河流的生態和諧關係,推動治水與治城相融,構成一幅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濱海風景畫,展現出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城市特質與魅力。

  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作為深圳市南山區的“母親河”,大沙河歷經4年的綜合整治,實現了從流沙河、臭沙河到網紅河的蛻變。

  水清河暢

  大沙河源於羊臺山,全長13.7公里,縱貫南山。大約10年前,受兩岸人口激增,以及生産生活污水亂排等因素影響,大沙河遭受嚴重污染,加上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塞,水質日漸變差,不僅影響美觀,難聞的氣味也使人們對這條河退避三舍。

  2016年,南山區啟動治水提質大會戰,舉全區之力先後投入60億元推進水污染治理,大沙河便是其中的重點之一。南山區水務局水污染治理中心嚴淑蘭介紹,南山區的治水工作是一塊“硬骨頭”,面對水臭河污的實際情況,經過深入調研,南山區明確了“源頭減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的全流域系統治水思路,堅持雨污分流、三水(污水、初期雨水和基流)分離理念,致力於重點解決源頭問題,讓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同時全面消除黑臭水體,打造出了大沙河這一深圳治水標杆。

  如今,南山區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大幅提升,劣V類水比例快速下降。

  成果立竿見影,過程卻頗艱辛。

  與深圳其他區不同,南山區工業較少,主要污染源來自商業樓宇、住宅區。“樓宇和小區雨污混流現象嚴重,本該雨水走雨水管網排進河裏,污水走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但是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整個河水就變臟變臭了。”嚴淑蘭説。

  除了小區和商業樓宇,城中村雨污混流問題也十分嚴重。深圳城中村建築物密集、人口眾多,産生的污水量極大,僅沙河四村,每天産生的生活污水量就達到1.7萬噸至1.8萬噸。

  經過摸排,南山區先後梳理出1046個雨污混接混流的小區、49個城中村,開始了大規模的治水提質工作。“主要是把錯接混接的亂象糾正過來,按照設定路徑正確排水。目前小區的雨污分流已全部完成,城中村整治完成36個,剩下13個雨污分流也會儘快完成。”嚴淑蘭説,源頭減污的同時推動末端治理,通過實施河道清淤、堤岸防護、生態改造等,南山區先後完成8條黑臭水體整治及2條小微黑臭水體治理。

  水環境與城區發展相輔相成,城區發展改變水生態,水環境調整反哺城區發展。南山區水務局負責人表示,南山區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覆蓋全區27條河流和7座湖庫,河湖設立區、街道、社區三級河長,並通過河長制公示牌對外公示,制定目標、責任到人,對準難點持續發力、不懈推進,重塑了城市與河流的生態和諧關係,推動了治水與治城相融。

  岸綠景美

  水清了,河暢了,越來越多的市民樂於親近南山“母親河”。有了良好的基礎環境條件,南山區經過精心籌劃,于2017年啟動大沙河生態長廊建設。

  大沙河生態長廊從長嶺陂水庫至深圳灣出海口,全線13.7公里,總面積95萬平方米,項目堅持高品質高標準建設要求,總投資13億元,歷時近兩年,2019年11月6日正式建成開放。大沙河生態長廊項目建設負責人、南山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工程師陳博文告訴記者,生態長廊建設內容包括對河道兩岸綠化、原有步道及欄杆進行品質提升,對已有構築物以及設備進行景觀美化,並貫通兩岸自行車道及漫步道等,設計有學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等節點,串聯起西麗湖、大學城、高新區、深圳灣,成為一條蜿蜒美麗的“綠色飄帶”和“城市項鍊”。

  “大沙河生態長廊的建設可以説是南山區發展和保護並舉的一個典型案例。”南山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負責人表示,整個長廊在建設和佈局中,充分考慮其自身的生態資源和環境特色,以及城區産業和社會結構的佈局。

  大沙河生態長廊上游背靠塘朗山、羊臺山,有西麗水庫和長嶺陂水庫等水源地,需要重點保護。靠近水源地的長廊上游被譽為學院之道,大沙河從大學城片區穿過,將自然生態美景與創新活力的校園和創新産業園貫穿起來。中游為城市森林,周邊多為居民區,分佈有大衝公園、大沙河公園、塘朗山、九祥嶺濕地公園、西麗水庫等重要生態型綠地節點,通過將河道與周邊綠地串聯,設有森林舞臺、山地森林、水岸森林、濕地森林等特色景點,在佈局中特別為市民通勤設置了過河汀步和石橋。下游是活力水岸,與南山區深圳灣公園無縫銜接,有近50米的寬闊河面,水深達2.5米,打造有水上賽艇、皮划艇、龍舟賽等水上活動區和觀看賽事停留休憩的看臺空間。

  如今,徜徉在大沙河畔,近看碧波盪漾,遠看山海相依,展現出一幅水城和諧的美好生態畫卷。

  “越是高速發展,越是需要尋找心靈的港灣,越是渴望綠色怡人的空間。‘望得見山水’,增添了一座城市的幸福亮色。”南山區委書記王強表示,大沙河生態長廊的建設秉承“生態優先”原則,盡可能保留原有景觀植被,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為都市型河流生態營造和景觀提升的標杆項目。隨著南山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南山區成為生産、生活、生態完美結合的城區,給人民的生活帶來滿滿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作者 楊陽)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