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山水 守望好日子

2020-02-11 10:02:5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保護好家鄉的山水,過上更美好的日子——各地群眾為了這一共同的願景正在不斷努力。

  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楊秀富家開了民宿,山清水秀的好環境引來了遊客,也帶來了家裏的好光景;在江西南昌新建區昌邑鄉昌北村,護鳥員陶學柳守護著鄱陽湖的候鳥,也成了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在浙江慈溪市橫河鎮龍南村,生態種植讓茅春苗高成本種出的有機楊梅,口味更好、價格也賣得更高;在貴州龍裏縣洗馬鎮落掌村,盧元紅當上了護林員,保護了山林,收入貼補了家用,日子也越過越好;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潘應芳和老伴兒就著自家梯田搞起生態旅遊,走上了致富路。

  又是一年春來到。這些勤勞的人們,用汗水澆灌收穫,正向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奮進。

  護林公益崗 生活新希望

  清晨,山上的霧還沒散,便傳來一陣摩托車的轟鳴聲,那是我在巡山護林。

  我叫盧元紅,50歲,幹護林員已經3年了。年輕時,在縣裏煤礦當礦工。前些年,心臟出了點狀況,沒法幹重活了。那時候,我有三個孩子在上大學,儘管助學貸款可以解決學費,但光靠我和媳婦種玉米,孩子們的生活費還是緊巴巴的。沒辦法,只得借遍了親戚好友,欠下了近10萬元的外債。沒了營生門路,我家成了貧困戶。

  2016年,省裏在探索實施生態護林員制度,説是要選聘6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當生態護林員。從此,我有了工作。從2017年開始,每天出門巡兩趟山,每月可以拿到800元勞務補助。錢不多,好歹緩解了家裏的燃眉之急。護林強度不大,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我們兩口子還在家裏養了家畜,種了7畝脆紅李,日子慢慢地越過越好了。

  2018年,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我們在縣城分到了新房子,政府説還要給我們兩口子找工作,我卻捨不得走:那片林子不能沒人看,再説村裏還有我們家的産業咧!最後,媳婦一個人進了城,在附近超市上班,每個月收入近2000元,我在弟弟閒置的房子裏住,繼續護林。

  如今,大女兒通過公務員考試,到了鎮政府上班,家裏的負擔減輕了不少,還順利摘掉了貧困帽。老二老三也快畢業了,但我還不能鬆勁,趁著自己能動,得趕緊把剩下的債給清掉。護林員這份“綠飯碗”給了我們家新的希望,用不了多久,我的經果林就要投産,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

  護鳥鄱陽湖 脫貧幹勁足

  89平方公里,這是我的巡護範圍;40多公里,這是巡湖一趟的里程。

  我叫陶學柳,今年39歲,是一名護鳥員,家住江西南昌市新建區昌邑鄉昌北村,這裡距離鄱陽湖岸線不到200米,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數十萬隻候鳥來此越冬。

  我右眼先天弱視,因為視力差,工作機會就會少一些。以前收入全指著家裏的8畝田,日子過得挺緊巴,是村裏的貧困戶。2018年11月,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我安排了生態公益性崗位。每年候鳥越冬的5個月,跟隨保護站的巡護員一起巡湖,觀測候鳥種群、清除天網路障,及時搶救受傷候鳥。每週兩次,一次100元,一個冬天大概增收4000多元。

  每次巡湖,我會拿著望遠鏡,帶上記錄本,坐上輪式拖拉機;有時顛簸在乾涸的湖灘上,更多的地方則是走不了車的深水溝,只能穿好橡膠下水褲,在湖裏蹚水,走起來很吃力。哪怕數九寒冬,衣褲也都能被汗水濕透。

  護鳥雖然辛苦,但能保護好生態環境,還能增加收入,辛苦都是值得的、工作幹起來也很有勁頭。昌北村是個偏遠的小村莊,這兩年觀鳥的遊客明顯增多。不少村民開起了觀鳥民宿。在村幹部和保護站巡護員的幫助下,我流轉了20多畝田,去年引苗發展蝦稻共作,産出了760多公斤小龍蝦,全部賣給了附近的餐館、農家樂。去年年根兒一算賬,掙了6萬多元。

  如今,貧困戶的帽子早就甩到了鄱陽湖裏,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生態種植路 科技來相助

  我叫茅春苗,今年56歲,是浙江慈溪市橫河鎮龍南村的楊梅種植戶,跟楊梅打交道20多年,經驗全來自果園。

  浙江慈溪是楊梅荸薺種的原産地,為了保持品種優勢,我們種植楊梅一直都採取生態栽培技術。2019年,我們從河北張家口運來40噸羊糞,把鉀、鈣含量高的向日葵秸稈作為草木灰原料,發酵成有機肥料作為過冬追肥。

  雖然有機肥的施用成本高,但市裏有專門的有機肥補貼政策,為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施用了有機肥,我們鎮的楊梅能提前近10天上市,而且硬度足、口味好、品質高。

  我有幸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聘任為第一批全國林草鄉土專家,好經驗我也想跟大家分享。我與慈溪的技術機構合作,制定了楊梅生態種植標準化模式圖,平時誰家遇到種植難題,也都熱情免費解答。

  因為楊梅上市期短,又不易保存,以前我們賣楊梅最遠跑不出慈溪,有時楊梅銷路不好就爛在了地裏。後來,通過研發高溫預冷、通風乾燥、包裝等技術,解決了楊梅儲藏難題,延長楊梅儲藏期10天以上。

  2014年,我瞅準了電商平臺,邀請鄉親們一起合作,線下線上聯動銷售。去年,我們的市場輻射面由原來線下的長三角地區,擴展到近30個省、區、市,還包機直接賣到了西班牙等國。鮮銷農産品做電商必須要“高附加值+稀缺資源”,我們精品包裝的楊梅剛好適合。

  以前發愁賣不動的楊梅,現在每年銷售額就有300多萬元,實實在在是“富了口袋”。我們相信,以後,生態種植會越來越紅火。

  保護好梯田 美景能生錢

  兩個人、一匹馬、一壟田,這就是我和老伴在梯田幹活時的場面。這幾年,就是靠著梯田搞生態旅遊,我們家走上了致富路。

  我們老兩口都年過六十了,家裏還有個長期患病的女兒。2015年,因為日子過得困難,我們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們龍脊梯田有2000多年的歷史,還被列入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以前,這麼好的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保護。這些地方,要麼被撂荒,要麼過度開發、産量低。這些年,村裏和旅遊公司簽訂了開發協議。旅遊公司讓村民負責種水稻、維護梯田景觀,每年將門票收入按比例給村寨分紅。也就是説,保護好梯田、種好稻穀,就能掙錢。

  那還等啥哩?我把自家的田都種了稻穀,把鄰居閒置的田也種上了。現在,我們這的變化可大了,通過修坎築埂、精耕細作,既得穀子又搞旅遊,金山銀山就在眼前。

  我家的稻田分佈在西山韶樂、金佛頂等3個景點區域,最高的稻田和寨子的落差有300多米,有些地方坡度接近50度,視線很好。秋天的時候,滿眼都是金燦燦的稻子,美得很,遊人也多了。靠著8畝多田的年終分紅,再加上紅薯、百香果的收入,2017年,我們家順利脫貧摘帽。去年,我足足賺了5.8萬元。

  生態旅遊辦起來了,梯田裏刨出了金疙瘩。外孫前不久剛退伍回來,今年我準備讓他把房子裝修一下,把農家樂搞起來,過了這陣子,咱也開門迎迎客。我們老兩口還是打算繼續管好梯田,靠我們這雙手,保護好這些美麗的梯田。

  山裏開民宿 蹚出致富路

  去年,我們家開了民宿,遊客來我家,最愛點的菜是臘肉和苗家魚。新的一年,我有一個小願望,就是把這兩道菜做得更有特色,讓更多人品嘗到地道的苗家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我們一家人體會最深。

  我今年67歲了,年輕時受過傷,沒法幹農活,家裏只能靠妻子石拔二苦苦支撐。2014年,村裏把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怎麼也沒想到,守著大山還能脫貧。

  也是在2014年,村裏挨家挨戶通知,説咱們十八洞村要發展旅遊。2015年開春後,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我把屋子拾掇一番,農家樂就開張了。到年底算賬,竟然掙了6000元。

  遊客來吃飯,都愛和我們聊上幾句。我們十八洞村有層層疊疊的大山、終年不息的山泉,還有雲霧繚繞間的苗屋。原來,這些都是城裏人眼中不可多得的美景。他們來到十八洞村,就是為了感受原生態的自然美,體驗我們苗族的文化和生活。

  遊客多了起來,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也慢慢被帶進了村裏。最明顯的,就是垃圾不再隨地亂扔了。整個村子乾乾淨淨,空氣裏都是草木清香。

  環境美起來,才能留得住客。守住十八洞村的山清水秀,也是為我們自己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2019年,村裏成立的旅遊公司正式運營。我們騰出6間房,辦起了民宿,女兒們每天都會來幫忙。靠經營餐飲、住宿和銷售農産品,這一年,我們家掙了4萬元。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楊秀富講述。(作者   程煥 戴林峰 竇瀚洋 張雲河 王雲娜)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