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批實施水量統一調度的內陸河——黑河水 潤綠洲

2020-04-21 09:26:2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我國首批實施水量統一調度的內陸河——黑河水 潤綠洲

俯瞰黑河。魏向華攝

  核心閱讀

  4月3日,甘肅張掖,2020年度黑河干流第一次調水任務開始實施,計劃至5月18日結束。從2000年8月開始,張掖市已連續20年完成了黑河調水任務:截至2019年底,黑河鶯落峽累計來水378.82億立方米,向下游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輸水229.11億立方米。

  黑河調水帶來了顯著的生態效益——額濟納旗沿河周邊地下水位回升,林草植被覆蓋度大幅提高。

  黑河小檔案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全長928公里,流域面積14.3萬平方公里,分佈在青海、甘肅、內蒙古3省區境內。

  黑河發源於青海祁連縣,源頭分為兩支,東支為幹流。黑河干流以鶯落峽、正義峽為界,分為上、中、下游。鶯落峽以上,河床陡峻、水流湍急,天然落差3000多米,水力資源豐富。

  “20年了!”在黑河草灘莊樞紐,望著向北一路奔騰的黑河水,甘肅張掖市黑河干流管理總站站長何磊十分感慨。

  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是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區和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産基地,素有“塞上江南”“金張掖”美譽。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黑河的滋養。

  沒有黑河,就沒有張掖綠洲

  張掖轄內,含黑河上游部分河段及全部中游河段,全長299公里。張掖年平均降水量僅110毫米,蒸發量高達1400毫米以上;人均水資源量1250立方米、畝均511立方米,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2018年,當地全年總用水量21.2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20.09億立方米。黑河來水是主要來源。

  黑河是張掖市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千百年來,黑河水滋養著張掖這片綠洲,孕育了農業發達、物産豐饒的“金張掖”。可以説,沒有黑河,就沒有張掖綠洲。

  為了將有限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本世紀初,張掖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近年來,我們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張建銘表示。張掖市委書記楊維俊表示,張掖市將健全完善河湖管護治理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在張掖市高臺縣南華鎮義和村,田野上的噴滴灌設施星羅棋佈。“2013年開始,我們實施高效節水示範項目,建立從水源到地頭的農田灌溉體系,覆蓋取水口、地下管網和地面滴灌等。”高臺縣水利建設管理站站長楊懷其説,當地有56萬畝耕地的灌溉水源來自黑河,每年需水量約5000萬立方米,“原來澆一畝地要五六百立方米水,現在只要300多立方米”。

  一方面節水、一方面調整種植結構,目前,張掖已禁種水稻等高耗水作物。2018年,張掖萬元生産總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580立方米降為52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57.9立方米降為49.7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至0.588。

  精心管護,濕地生態向好

  鶯落峽以上為上游河道,長度313公里,是黑河流域産流區;鶯落峽至正義峽為中游張掖綠洲,河道長為204公里,為黑河徑流主要利用區;正義峽以下為下游,河道長為411公里。

  位於中游河道的黑河濕地,是河西走廊水源涵養、蓄洪防旱、地下水補給和區域水準衡維持的重要水文調節器。2011年4月,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

  這裡是我國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近三年來,濕地鳥類數量逐年上升,2019年已突破4萬隻。以黑鸛為例,2018年這裡有400多只,2019年達600多只。濕地水質一直保持在Ⅲ類,部分區域達到Ⅰ或Ⅱ類水質,植被覆蓋率高達90%。”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郭建平介紹,張掖建立縣區—鄉鎮—村社三級管護體系,與相關單位簽訂共同管護協議,聘請了174名濕地管護員。

  高臺縣合黎鎮五三村村民王漢生就是其中之一。“我2017年開始做這份工作,負責巡護合黎鎮、巷道鎮所轄16個村的濕地區域,總面積4萬畝左右。”王漢生説,騎摩托車轉一圈下來要兩天。

  在龍首二級水電站,運維工郭增傑目不轉睛盯著流量監測系統螢幕,“根據要求,龍首水電站生態用水基準流量枯水期為3.33立方米每秒、豐水期為7.46立方米每秒。閘門下安裝了墊塊,保證足量下泄生態流量。”郭增傑説,大壩上還安裝了流量監測系統以及視頻監控系統,全部接入地方監管平臺。

  甘肅電投河西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開發黑河流域的水電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寇明淦告訴記者,公司在黑河干流建成、管理、運營5座水電站,自2001年龍首電站投産以來,公司累計發電量已達235億千瓦時,“這5座水電站,我們安裝了15台污水處理設備,生活污水達到一級排放標準後也不直排,而是用於綠化。在電站生活區,我們累計植樹4萬多棵,綠化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

  專家建議,建立黑河調水生態補償機制

  上世紀後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黑河流域水資源日趨緊缺,黑河尾閭湖泊東居延海、西居延海先後乾涸。萎縮的額濟納綠洲産生大量揚沙導致沙塵暴天氣,威脅西北、華北乃至華東地區生態安全。

  2000年,張掖通過5次“全線閉口,集中下泄”將黑河水送往下游。黑河首次跨省區調水成功,創造了黑河治理史上的奇跡。黑河也成為我國首批實施水量統一調度的內陸河。

  截至2019年底,黑河鶯落峽累計來水378.82億立方米,累計向下游內蒙古額濟納旗輸水229.11億立方米,佔來水總量60.5%。黑河來水,使內蒙古境內的東居延海自2004年8月以來連續不乾涸,水域面積保持在40平方公里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果和社會效益。

  為了將黑河水不斷北送,張掖經受了巨大考驗。張掖市水務局相關人士表示,張掖水資源先天不足,分水將幹流60%以上的水量分配給下游,致使區域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突出。據預測,2030年全市各行業用水需求將達25.88億立方米,按照2030年20.71億立方米的用水量指標,全市各行業缺水將達5.17億立方米。

  目前,黑河調水已從2000年時的應急調度轉變為生態調度。專家建議,應統籌考慮上中下游生態環境,保障上中下游協調發展。張建銘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黑河流域水資源配置問題,急需建立黑河調水生態補償機制。

  製圖:汪哲平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