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嵌入發展大格局

2020-05-19 09:11:48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大力開展生態扶貧,在山區種出“綠色銀行”;啟動評定首批4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推動旅遊業逐步復蘇;召開全省黃河流域重點地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部署會……一段時間來,山西省以務實舉措推動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山西作為資源能源大省,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焦、冶、電等産業為主的經濟格局,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任務緊迫且繁重。與此同時,由於産業結構和産業佈局等方面的因素,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任務也十分沉重。今年初,山西出臺《關於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以多項舉措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從嚴格控制佈局重污染項目,到倒逼規模小、結構散、産業鏈短、污染較重的企業退出,再到加大環保專項資金獎勵力度,要求之高、措施之嚴、激勵之強,充分顯示出改善環境品質、引導結構優化調整、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決心。

  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整體思維,把生態保護工作放在更大的發展系統中,對標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制定並執行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措施,才能取得更大的高品質發展成果和更大的生態保護成果,進而實現“系統最佳”。生態保護要積極作為、靠前謀劃,為高品質發展卸掉舊包袱,提供新動能;同時,高品質發展也需要為生態保護提供必要的結構支撐和潛力空間。

  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必須用好政策紅利、守住底線紅線,下好改革創新的先手棋。山西把生態治理與保護嵌入高品質發展的大格局中,體現的正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通過政策紅利做“加法”,讓符合高品質發展的産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充分享受生態保護的政策優勢、綠色優勢,有利於引導新上馬的産業項目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為高品質發展提供綠色動能。比如,山西一些重污染企業通過提升改造、污染治理騰出的排污權,允許高科技和新興産業優先享用;建立環保“領跑者”制度,進入名錄的企業可以免予執行應急、錯峰等管控措施;等等。通過這些措施,力求形成政策激勵效應。

  通過有效治理做“減法”,嚴管、嚴控不符合甚至背離高品質發展要求的污染産業、污染項目,有利於推動各類傳統産業和企業轉型升級或有序退出,繼而實現“騰籠換鳥”,為高品質發展留出“綠色空間”。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相結合,既做大做強促進生態文明的經濟實體,也“糾正”不合理的産業結構、産業路徑,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相互促進,就能為高品質發展加裝“綠色引擎”,為生態保護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山西高品質發展、高水準崛起、高標准保護、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方面,也是亟待突破的瓶頸性制約。努力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美麗山西的圖景必將加快成為現實。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