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榕江侗家藍靛染技師賴蕾——染出二十四節氣藍

2020-06-05 10:00:16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貴州榕江侗家藍靛染技師賴蕾——染出二十四節氣藍

  【絕活看點】

  賴蕾,貴州省榕江縣古州鎮章魯村侗家女。她繼承傳統印染技藝,又引入現代技術創新,根據自身積累的大量數據,實現了二十四節氣都能印染的技術革新。 

  鼻子湊近聞一聞氣味,眼睛看一看顏色,伸手進缸內攪動一圈,忙碌的賴蕾(見上圖,涂敏攝)三兩下就能判斷出顏料染缸是否處於最佳狀態,需不需要進行調整……

  今年45歲的賴蕾,從小在媽媽的織布機聲中長大,讓她對織布、染布有一種特殊的情結。雲南藝術學院油畫專業學習的經歷,更是讓賴蕾對藍靛染等傳統手工藝有著與眾不同的理解和執著。

  藍靛染,我國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已有上千年曆史。其大致可分為制靛泥、漂白布、染布、漂洗、晾曬等環節。每年6、7月份,染娘們割藍草制靛,待靛泥做好後,進入染布環節。“好的靛泥,藍色裏透著綠色,而且靛泥不能沾染一絲油煙味。”賴蕾指著缸裏的靛泥告訴記者。

  “光是染布環節就有30多道工序”,説起與傳統藍靛染不同的地方,賴蕾説,以前侗家人一年只染一季布,一般6月底7月初新的靛泥出來,才開始染布,11月就封缸,冬天不染布。而賴蕾則一年四季都在染布。這得益於她既繼承了傳統藍靛染的技藝,又結合現代技術進行了創新。當別的染娘憑著口口相傳的經驗染布時,賴蕾已實現了精準控制溫度和濕度的標準化染布。

  在賴蕾的手工布作坊裏,挂著溫度計和濕度儀,一旁的賴蕾在一張名為“藍染日記”的紙上熟練地記錄著各種數據:氣溫、濕度、水溫、染缸材質、布料、pH值……“就像做化學實驗一樣。”賴蕾説,要想完全掌握藍色變化的規律,就必須詳盡地記錄這些數據。通過連續3年的數據積累,從靛泥的選擇,到染缸材質的選擇,再到染布的天氣、水溫、濕度等,賴蕾進行了大量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正是有了這些數據做支撐,才有了她在一年24個節氣印染的信心。

  從缸裏把布匹一段一段撈出來,疊整齊,賴蕾告訴記者,“春天因為雨水多,染出來的藍偏綠;夏天的藍偏灰;秋天的藍是藏青藍,最漂亮;冬天的藍偏黃,比較‘任性’。”3年來,賴蕾發現在不同的溫度和氣候條件下所染出來的藍色都會有所不同,於是就分別在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等二十四節氣時將布染出了24種不同的藍。

  尋找與制定中國自己的藍靛染色譜,是賴蕾做二十四節氣染的初衷。“我想讓後來人少走彎路,能夠實現藍靛染穩定的可複製性,即便是在不同的季節,有了相同的數據支持,都能染出同樣色調的布匹。”

  對於染缸,賴蕾有著不一樣的情感。當缸出現問題時,許多染娘都是直接把缸放棄,重新製作靛泥,再做一口染缸。但賴蕾卻會使用一些植物和草藥,對染缸進行“修復”,讓它恢復生機。為了保持恒溫,賴蕾還把染缸建在了地底下。

  染好布匹後,要對布匹進行漂洗,把浮在上面的雜色和雜質漂洗掉。漂洗好後對布匹進行晾曬,這個環節要求通風,不能進行暴曬。曬乾後的布匹,賴蕾會用植物酵素對布匹進行固色,“酸鹼度成正比,固色才是最好的。”賴蕾説。

  2017年,賴蕾創新製作的“靛藍24個節氣”土布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博物館評價其承襲傳統理念與工藝製作技術,兼具科學、藝術與審美價值。

  説起自己與其他染娘不同的地方,賴蕾覺得是把一項純粹靠經驗的傳統技能,轉化為可以用科學數據進行監測和控制的工藝,讓更多的年輕人可學可用。問起為什麼能染出與眾不同的藍色,她淡淡地回答:“用心而已。”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