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來幾十年致力於解決北方冬季“吃鮮蔬難”——一路向北的“棚菜人生”

2020-07-30 09:08:51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李天來幾十年致力於解決北方冬季“吃鮮蔬難”——一路向北的“棚菜人生”

李天來在觀察番茄遺傳轉化過程、愈傷組織的發育情況和轉化苗的生長情況。資料照片

李天來幾十年致力於解決北方冬季“吃鮮蔬難”——一路向北的“棚菜人生”

李天來在國外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查閱文獻資料。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李天來,1955年出生,1978年考入瀋陽農學院蔬菜專業,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是我國最早研究日光溫室蔬菜設施的專家之一。為解決北方“冬季吃新鮮蔬菜難”問題,首創日光溫室合理採光、蓄熱和保溫設計理論與方法,實現了在北方零下30攝氏度以上地區冬春季不加溫生産果菜,並將果菜冬季不加溫生産區域向北推移了300公里。

  盛夏之時,李天來和他的助手仍穿梭于教學樓和溫室基地之間。在瀋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學樓三樓,各種功能實驗室裏設備齊全,過道上指示燈不停閃爍,一字排滿了培養著各種試驗材料的人工氣候箱;溫室基地的機械加工實驗室裏,現代數控機床飛轉,加工著試驗溫室所需的各種構件……為了能實現節能日光溫室蔬菜生産的輕簡化、規範化和現代化,李天來和他的團隊爭分奪秒,嚴謹地進行著第一代現代節能日光溫室的研發工作。

  他,被人親切地稱為“棚菜”院士;他,40年來紮根黑土地,並取得纍纍碩果。“每一次蔬果冬季種植向北推進,我都感到無比幸福和欣慰”。向北,向北,再向北,李天來和他的日光溫室技術不斷挑戰著蔬菜冬季種植的緯度和溫度極限,把冬季蔬菜種植的“生命線”向北不斷推移。

  “除了教書只有兩個念頭:科研,爭取科研;學習,不斷學習”

  “苦不算什麼,跟過去在農村吃的苦比起來,現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這是李天來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出生在遼寧綏中農村的李天來,十二三歲就開始下地幹活。“跟著家裏的大人們,扛著和自己幾乎一樣高的鋤頭下地”,李天來回憶道,“那時候,幹活總比別人慢,但我幹得認真、仔細。”

  1977年恢復高考,考不考,家境困難的李天來十分猶豫。“報吧報吧!”報考最後一天,公社教育組組長找到李天來,幫他在表格上填了兩個志願,並勾選了服從分配,趕上了末班車。

  李天來甚至不知道那兩個志願填的是什麼。1978年春天,他來到了瀋陽農學院(現瀋陽農業大學),學習蔬菜專業。真學了蔬菜專業,李天來心裏又開始犯嘀咕,“種了這麼多年地,以後還得跟土地打交道?”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學習後,李天來覺得:“農業是越學越有意思,這其中包含著遺傳育種、栽培生理、土壤營養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雖説是在上學,但李天來每天還是在田地裏摸爬滾打,這也讓他認識到實踐與鑽研的重要性。畢業時,他本想直接進入社會,幹點實際工作,可偏偏被選中留校。李天來去找老師溝通,老師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他更適合搞學問。

  “既然留在學校,除了教書只有兩個念頭:科研,爭取科研;學習,不斷學習。”教學之餘,李天來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他經常到田裏做實驗、向農民學經驗,想方設法解決農民在種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1985年,作為助教的李天來赴日本山形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園藝。開學第一天,導師齋藤教授送給他一套蔬菜專著,扉頁上寫的話令他至今難忘:“蔬菜是不會説話的,你要學到能和蔬菜説話”。

  “所有的努力,就為了讓父老鄉親冬天也能吃上新鮮蔬菜”

  1988年,在日本學習的李天來接到學校讓他回國的通知,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回國。“當時我國北方冬季百姓吃菜難的問題亟待解決”,李天來一回國,就投身科研攻關,把“解決蔬菜週年均衡供應問題”作為研究目標。

  當時,這個研究有兩個思路,一是單純從科學技術角度考慮,不計成本用最好的材料,研究出成果後,再想辦法降成本、擴大生産;另一個是直接從産業角度出發,考慮産投比,出成果後可快速大面積推廣。李天來選擇了後者,“得先把吃菜問題解決了,再研究最優問題。”

  科研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按照原有的園藝設施保溫比理論,設施越高保溫性能越差,但要獲得合理採光屋面角度,設施又必須達到一定高度。我們通過研究,解決了這個矛盾,實現了園藝設施保溫比理論的創新。”李天來回憶,因為當時資金很緊張,要借助農民自身投入開展示範推廣工作,一旦失敗,就很難再喚起農民嘗試的熱情。為此,項目組成員頻繁地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最終獲得了初步成功。“沒有農民的支持參與,做成整個産業是很難的。”李天來回憶説。

  1988年,他跟隨張振武教授,參與設計建造第一代節能日光溫室,開創了零下20攝氏度地區冬季不加溫生産喜溫果菜類蔬菜的先例,獲得了國家星火科技獎二等獎。

  此後,李天來在鑽研新技術的路上越走越遠。1996年,李天來主持設計建造出第二代節能日光溫室,將冬季不加溫生産果菜的地域向北推進100公里,到達瀋陽;2007年,第三代節能日光溫室誕生,冬季生産地域再次向北推移100公里,到達遼寧康平、阜新;2010年,第四代節能日光溫室研究成功,冬季生産地域又向北推進100公里,到達內蒙古通遼。至此,果蔬種植由北緯40.5度北移到43.5度……

  “所有的努力,就為了讓父老鄉親冬天也能吃上新鮮蔬菜。”幾十年如一日,李天來帶領團隊成員不斷完善日光溫室的採光、保溫、蓄熱三要素,推移冬季蔬菜種植“生命線”向北,再向北……

  “做課題,不是發幾篇文章、完成幾項指標就行,而是要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把現代節能日光溫室做出來,我這一輩子的理想就實現了。”這是李天來跟自己的約定。

  李天來覺得,現代化的標準至少有兩個:環境控制自動化,生産環節機械化。“10年前我們就開始研製第一代現代節能日光溫室,但標準一直達不到,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一直努力。”

  對此,他心裏有個時間表,到2025年,我國設施園藝産業總體達到“設施有標準、栽培有規範”,到2035年實現産業現代化,再用一段時間,達到産業智慧化。他一直強調,“搞科研的人,要搶時間,但也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要先實現自動化,再提升智慧化。”

  李天來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把這種科學嚴謹和較真的勁頭傳遞給學生。擔任副校長後,事務再多,他也堅持每天到基地走一圈。“對待研究,我還是有些脾氣的。”李天來回憶,有一次他看到基地裏一名博士生正在做調查測定,再一看苗,長得太細。“拔了吧”,扔下這句話,李天來轉身就走。

  “多年後聽另一個學生説,‘因為老師您説的一句話,她哭了很久。但重新種植後,她發現長勢更好’。所以,嚴師出高徒,人的潛力是很大的。”李天來説。對於研究,他更是要求團隊在試驗設計和管理時,“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在他看來,研究失敗,損失的不僅是經費,更是時間,“做課題,不是發幾篇文章、完成幾項指標就行,而是要真正解決問題”。

  如今,李天來的團隊有6位教授,200余名研究生。在李天來的辦公室裏,挂著一幅字,寫著“厚德博愛、勤學篤行、團結奉獻、傳承開拓”16個字,這是李天來團隊的“團訓”。

  “教授和研究員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光在專業領域厲害,還要為人師表,要終身學習,終身施教。”李天來説。

  科學家的睿智 農民般的質樸(記者手記)

  採訪中,記者多次問起李院士科研中的艱辛,得到的回答總是:“苦不算什麼,跟過去在農村吃的苦比起來,現在的任何苦都不算苦。”六十五載,李天來把自己的人生、事業牢牢地和農業農村綁在了一起。他的身上有科學家的睿智,更有普通農民般的質樸。

  在李天來的科研項目中,農民的分量佔得最重。選擇科研路線,他首先考慮的是産投比,農民用不用得起;科研出了成果,他説“沒有農民的支持參與,做成整個産業是很難的。”因為心中裝著農民,李天來對團隊科研的要求非常嚴格。嚴謹的科研態度,濃濃的奉獻情懷,正是一代一代像李天來這樣的農業科學家,推動著中國農業技術不斷進步。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