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進“世界一流”為傳統木偶藝術賦能

2018-11-13 10:31:5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引進“世界一流”為傳統木偶藝術賦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①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木偶劇團聯合打造的《最後一頭戰象》劇照;②俄羅斯鄂木斯克木偶劇團的《拇指姑娘》劇照;③意大利LaCapraBallerina木偶劇團的《夢遊仙境》劇照;④德國第五車輪劇團的《西部牛仔》劇照。(均上海木偶劇團供圖)製圖:李潔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作為“節中節”的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集結九個國家和地區的13家優秀木偶劇團和百餘名木偶藝術家們匯聚上海,共帶來50場演出活動,呈現當下國際木偶舞臺的諸多探索創新。

  其中最為矚目的莫過於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上海木偶劇團聯合打造的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該劇創下許多第一:對於院團來説這是第一次從小舞臺走進大劇場,第一次在與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聯合製作中,攜手英國一流技術公司;對於中國木偶來説,這是第一次嘗試傳統木偶技藝與現代機械的結合,更具突破的是,如此大型的木偶,放眼世界舞臺也難找出第二個。

  國際木偶聯會副主席凱倫·史密斯看完《最後一頭戰象》,對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説:“真的是太震撼了!只有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能拿出這樣的作品!舞臺上的人、偶、音樂、舞美、視覺效果甚至演員的服裝都融為一體,如此和諧!”

  在上海國有文藝院團“一團一策”改革背景下,上海木偶劇團先後推出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創世神話木偶劇《創世—補天》等題材各異、木偶皮影形態多樣的作品。其所代表的海派木偶不斷尋找與當代對話的審美範式,敞開門引進電影、話劇、多媒體視覺藝術,始終走在創新探索的最前沿,彰顯出這座城市“開放、創新、包容”的海派文化精神。

  開放集納資源,謀求舞臺突破與院團轉型

  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傳統木偶藝術,無論在東西方舞臺,主要為兒童觀眾服務,被視作“小舞臺”的藝術。《最後一頭戰象》的幕後,是一個院團面對重大創作艱難的轉型。早在四年多前,就有業界專家把沈石溪的小説《最後一頭戰象》推到何筱瓊面前。這部小説講述了人象間的複雜情感,呼喚和平,也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題內涵深刻,是難得的好故事。

  對於一個長期駐守容納一兩百人的仙樂斯演藝廳、服務兒童觀眾的劇團來説,要做一個大型舞臺劇作品,首先面臨的是資金人才資源的挑戰。2015年,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的《戰馬》,以中文版再度“馳騁”京滬舞臺。仿佛一下子點燃了主創的激情:“別人可以做到的,我們為什麼不能試一試!”何筱瓊把《最後一頭戰象》看作是挑戰大型木偶製作表演的創新之作,更看作院團真正走向當代劇場大舞臺的轉型之作。

  這份雄心吸引了話劇導演何念、作曲家彭飛、參與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多媒體設計的英國59公司等一批國內外頂尖資源加入其中。隨後國家藝術基金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也給予扶持,而作為藝術節委約作品世界首演前,先是作為藝術節演出交易會的開幕推介,把全球頂尖劇院、藝術節等演藝機構的掌門人目光鎖定在這個創新項目之上。

  自主研發創新,讓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容並蓄

  集結全球“外腦”智慧與優質資源能讓作品産生“乘數效應”,對於一個以木偶立身的院團來説,“戰象”才是那個“基數”。上海木偶劇團過去的表演創作以杖頭木偶為主,這樣的木偶高不過七八十釐米。而放眼海外,大型木偶多作為巡遊,鮮見於舞臺,更不必説是與大象等體量的巨型木偶。

  與其説是技術上難以克服,不如説是定式思維難以打破。對於常被貼上“小”標簽的木偶藝術來説,一旦跳脫杖頭、布袋、提線木偶的傳統製作表演範式,如何去展現木偶的“大”?聽説《最後一頭戰象》首演,全國兄弟院團紛紛來滬觀摩。當三米多高的“戰象”現于舞臺之上,同行最驚訝的是這竟然是劇團培養的85後年輕制偶師馮呈祥主導的自主研發成果。讓“戰象”站起來,馮呈祥用了一年半。在一遍遍磨合探索中,他終於找到了通過HDPE(高密度聚乙烯)泡沫、碳纖維與藤條等多種材質相結合的方式,讓“戰象”在藝術感與真實性上找到了平衡點。這個上海戲劇學院木偶專業畢業的年輕人告訴記者,這次研發打開了他對傳統技藝傳承的格局——任何新技術、新材料、新樣式都可以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研發創新離不開傳統技藝的支撐”。

  包容多種形態,在自我更新中引領行業風尚

  受邀參與藝術節展演的海外藝術家帶來精彩表演的同時,也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藝術創作活力與氣魄。新西蘭、俄羅斯、塞爾維亞劇團藝術家盛讚“戰象”:“繼《花木蘭》之後,你們又一次顛覆了我們的想像!”

  他們口中的《花木蘭》,將多媒體和皮影戲兩者大膽融合,借由電影鏡頭的美學呈現巧妙融于一體。該劇一改過往的皮影風味,呈現出水墨畫般的唯美圖景。它走出國門,先後斬獲塞爾維亞“金火花”國際木偶藝術節和俄羅斯鄂木斯克“金小丑”國際木偶藝術節的最高獎項。

  這兩年,通過舉辦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引進的不少海外劇目,又帶給木偶劇團許多靈感。今年初,劇團邀請新加坡導演,在《創世—補天》中嘗試傳統木偶與現代立體光影結合,又摘得今年的“金火花”多項大獎。

  上海不是木偶劇的發源地,卻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創新、自我更新,引領全國行業創作風向。對此,何筱瓊很自豪:“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這就是這座城市孕育的海派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