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感悟學習歷史

2019-05-06 11:14:4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記者 許沁

  大唐盛世、羅馬帝國、金戈鐵馬的古戰場……歷史離我們有多遠?“2019特級教師開課啦”第五講日前在上海圖書館開講,聽眾爆滿。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大境中學黨總支書記、副校長、歷史特級教師邵清,從歷史的“遠”與“近”,和聽眾一起感悟歷史學習與孩子的品格養成。

  講座現場,邵清30年前的學生也帶著自己的孩子前來聆聽講座,讓歷史伴隨孩子的成長。“2019特級教師開課啦”系列公益講座由市教委、解放日報、上海圖書館主辦,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和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承辦。

  培養求真務實態度

  借助一幅幅圖片,聽眾跟隨邵清一起“走”進古埃及,體驗當時的農耕生活;跟隨哥倫布一起“航海”,思考航行生活是怎樣的,登陸後能否生存……歷史具有不可再現的特點,隔著時間和空間,怎樣了解歷史事件?邵清説,要用考古史料、當世與後世文獻等豐富的史料來復現歷史情境,盡可能逼真地還原彼時彼地的場景,促進孩子們對史實的把握。對於歷史人物的認知,可以借助“做一做當事人”的方法,讓自己進入特定的歷史時空,從而體會歷史人物的言行。

  無論是了解歷史事件,還是認識歷史人物,都必須注重史料的信度和效度,通過集證辨據形成史實與史料之間、史料與史料之間合乎邏輯的證據鏈。“因為‘求真’是歷史學科的基石,‘真實’是歷史學家永恒的追求。”邵清説:“我們要讓孩子懂得史由證來、史證一致,一份證據説一份話,孤證不立。希望在推動孩子的認知不斷走向歷史真實的過程中,形成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與方法。”

  尊重文化多樣性

  拉近與歷史的距離後,可以從歷史學習中獲得什麼感悟?邵清説,孩子應該理解、尊重並包容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具有全球視野,關注世界發展現狀和動態,理解我國與世界發展的關係。這種理解與包容,正是歷史學習可以教給孩子的重要品質。

  在尊重多樣性的同時,還應激發孩子的愛國心。正如梁啟超的《新史學》所言,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歷史是民族的集體記憶,承載著對民族的認同,學習歷史可以激發年輕一代對國家的使命,這就是家國情懷。學習歷史,還應該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進而最終把握歷史規律,從中獲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説,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感受博物館奇妙

  講座中,邵清介紹了許多博物館珍藏的文物。如何在“行走的課堂”感受奇妙世界?邵清提議,家長可以帶孩子走進博物館。除了遊學活動,家長完全可以自己帶孩子在博物館裏復現歷史情境,比如意大利藝術博物館、法國盧浮宮、開羅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在上海博物館,也有很多與學生互動的公益活動。

  參觀博物館之外,還有不少歷史書,也值得一讀。邵清特別推薦了劉煒主編的《中華文明傳真》,該書圖文並茂,適合小朋友閱讀;《最不願體驗的歷史》系列,其中包括變身羅馬角鬥士、乘坐“泰坦尼克”號、被海盜俘獲、修建金字塔、成為埃及木乃伊、和哥倫布航海、做猛犸象獵人、加入極地探險等有意思的話題;周功鑫主編的《圖説中華文化故事》;鹽野七生的《文藝復興的故事》《羅馬人的故事》《十字軍的故事》等,此外還有《失落的文明》系列叢書,樊樹志的《國史概要》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