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冰雪 > 正文
張虹:人生第三條賽道像讀博士
2020-09-24 08:00:51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悅陽

  9月22日,身著大紅色國際奧會運動裝的張虹,出現在崇禮舉行的騰訊冰雪峰會現場。和2014年索契冬奧會時那個愛笑但不善言辭的速滑冠軍相比,她的侃侃而談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6年前,如今張虹身上的職務眼花繚亂。兩天前,她發起的“張虹體育教育專項基金”落戶哈爾濱;四個月前,她當選第四屆冬青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32歲的張虹,20歲短道轉項速滑,2018年履職國際奧會委員,三度更換“賽道”,一如從前,全情投入,回報豐厚。但張虹説,“你只是沒有看到我背後的付出。近三年的國際奧會工作,我就像讀了個博士。”

  履職國際奧會委員

  從零基礎開始學語言

  北京青年報(以下簡稱“北青報”):你現在處於國際奧會委員的位置,和之前當運動員相比,你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張虹:其實我的人生已經更換過一次賽道了。我20歲那年,從短道跨界到大道。外人看,倆項目沒啥區別,但運動員知道,從比賽規則、訓練方式、比賽服到教練團隊都是全新的。2018年,我再次開始新的旅程,加入國際奧會,成為運動員委員。對我來説,也是踏上一個新的賽道。

  我發現,自己從前的經驗不再起作用。在奧委會工作,面對的不僅是語言的壓力,更多的是奧林匹克的知識,怎麼在委員會中提出自己的建議、提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奉獻自己的經驗,怎麼為運動員服務等等。剛開始一年半的時間,用東北話説,我是完全蒙圈的狀態。

  現在履職國際奧會委員兩年半了,沒有一天我的精神壓力比當運動員時期輕鬆,壓力更大了。2018年平昌奧運會後,我每天在語言學校學五到七個小時。你知道,一個運動員原來每天運動,現在要一動不動,每天吸收不同的知識,五到七個小時什麼滋味?

  從2018年到現在,我慢慢建立起了學習習慣。現在每天還要學習英語幾個小時。英語需要每天都有環境,要看、要説。我之前身邊是中國教練,沒有出國訓練生活過,基本從零開始學語言,是從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學起語法,單詞也是從很簡單的一個一個背起。

  北青報:那你在國際奧會的工作起步一定很辛苦。

  張虹:第一年那會兒,我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我還記得第一次出國開會,要轉三個航班,我自己一個人,一週。瑞士會議城市説法語,我要和大家一起開會一起討論。我那一週是崩潰的,開會聽不懂,討論不發言。我自己會委屈,一個運動員會有要強的心理,我會一個人偷偷在房間掉眼淚。這次會議給了我特別大的動力,某種程度上,我來開會是代表中國運動員,不是代表自己。那個時刻我就要逼著自己成長。

  從運動員的角度提供經驗

  已有提議在今年成功實現

  北青報:你現在提升了自己,也更加自信了?

  張虹:現在我還是在學習階段,但和從前相比,我開始向國際奧會貢獻自己的聲音和經驗了。比如今年6月23日,國際奧會開展了24小時在線運動的活動。這一活動,和之前我給國際奧會主席提出的建議相關。我的提議是,希望國際奧會組織運動員換一種方式,在線上激勵大眾參與運動。因為運動員代表著健康,代表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如果運動員放棄了夢想,大家也會失去希望。這個活動最終成功了,讓我非常開心,感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北青報:現在當選冬青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你可以貢獻更大的力量。

  張虹:我的工作和從前稍有不同了。現在要站在一個賽事的幕後,擔任組織者。我希望可以分享自己曾經的冰雪運動員的經驗,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運動員需要什麼。

  將冰面品質進行提升

  想打造最快平原冰面

  北青報:北京冬奧週期,你的挑戰是什麼?

  張虹:作為國際奧會委員,我通過提案貢獻自己的經驗。對北京冬奧會,我的提案第一是有關交通,二是場館的品質。我認為場館再漂亮,座位再多,不如將冰面品質進行提升,打造出平原最快的冰面。

  北青報:我很好奇,什麼樣的冰面是快的冰面?

  張虹:冰面速度快不快,牽扯到冰面的溫度、室內的溫度、冰的薄厚度、水的品質和純凈度,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運動員滑行速度。比如上賽季鹽湖城世界盃,14項比賽我記得有11項都打破了紀錄,這一定與場館冰面有關。我認為,北京冬奧會有機會打造平原最快的冰館。我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奪冠那一次,成績已經是平原最快的紀錄。因為世界紀錄是在高原冰場創造的,高原空氣相對稀薄,滑行阻力小很多。

  如今北京冬奧在打造冰絲帶冰場的速度,我希望冰絲帶做到平原最快的冰館。我建議北京冬奧組委和哈工大合作,哈工大有材料學院,有環境學院,非常適合研究什麼樣的冰面會讓運動員滑得更快。北京冬奧會怎麼在規則允許範圍,從環境和材料角度打造更快的冰面,我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本報記者 褚鵬  統籌/杜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