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畫對話(故事·百姓影像)

2017-06-27 09:21:03|來源:人民網|編輯:萬慶麗

  原標題:與古畫對話(故事·百姓影像)

【輪播圖】與古畫對話(故事·百姓影像)

楊蕊在工作中。霍亞平攝

【輪播圖】與古畫對話(故事·百姓影像)

楊蕊參與修復的壁畫“胡人牽駝馱絲綢”。霍亞平攝

  “身穿白大褂,手握手術刀、鑷子、棉簽時,好似醫生;在工地現場勘測、分析檢測、藥劑封護時,又像在做實驗的化學分析師;拿起畫筆,調色繪畫時,又是美術師;淘沙、抹灰、和泥,配比材料時,又成了泥瓦匠……”河南古代壁畫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壁畫保護中心主任、壁畫修復師楊蕊這樣形容她的工作。

  技藝無捷徑,一路有艱辛

  在許多人眼中,壁畫修復工作是非常神奇而美好的。但事實上,壁畫修復過程十分嚴苛、繁雜和精細,從前期調研、方案設計到修復完成,包括檢測、試驗、清理、填補加固、封護等數十道工序,不同工序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藝完成。

  大家參觀一幅幅精美的壁畫,往往驚嘆古人的妙筆丹青,卻很難想像之前的它是怎樣的支離破碎、面目全非。由於古代壁畫或藏于地下古墓,或繪于廟堂、石窟之內,時間給予它們永恒價值的同時,也殘酷抹殺它們的光彩。因此與一般的文物相比,壁畫更為脆弱不堪。風吹日曬雨淋的剝蝕、硝煙戰火盜墓的破壞,使得壁畫出現空鼓、起甲、脫落、粉化、褪色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病害。

  “我們面對的,往往是與泥土混為一體的殘塊、碎片,這對拼對、修復工作挑戰很大。”楊蕊説,“壁畫修復師首先要耐得住性子,甘於寂寞。”

  拼對,是壁畫修復中最難的一步,遠超拼圖遊戲,因為殘片沒有規則,厚薄不一。“這個過程繁瑣、緩慢,有時一天能拼出硬幣大小的壁畫塊就算不錯了,這也使得壁畫修復過程往往是一場持久戰,考驗著我們的耐心和技巧。”楊蕊告訴記者,“頸椎病、肩周炎成了常發病,晚上睡覺一閉眼,都還是密密麻麻的壁畫碎片。”

  壁畫修復講究“歷史性”“最小干預”,要儘量保留壁畫的原始信息,這是一個比直接創作還要精細的過程。一方面,修復一塊壁畫前,要先檢測壁畫成分,確保填補修復材料和壁畫原材料相近、協調,否則,原材料會排斥新材料,導致填補處出現空鼓、裂紋、酥粉等新的病害。另一方面,在後期著色補全時,有依據的線條、顏色可以進行補全。技藝沒有捷徑,為求嚴謹,有時需要查閱大量史書資料,予以佐證。沒有依據的線條、顏色不再進行補色,而是只補基底色,使畫面協調一致即可。

  你對它真心,它給你驚喜

  在修復前期,壁畫修復師們往往要在發掘現場,全面考察勘測,白天下工地,晚上看資料,吃住多在臨時板房。“無論是在冰天雪地裏搬運壁畫,還是在五六十度的高溫中揭取壁畫,我們都幹過。”楊蕊説。

  雖然工作艱辛,但在楊蕊看來,更是一種享受:“壁畫裏蘊藏著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它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絕美藝術品,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見證。修復壁畫時,如同與古人對話,你對它真心,它就會帶給你驚喜。”

  讓楊蕊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她和同事們修復在洛陽出土的唐代安國相王李旦(後來的唐睿宗)孺人墓葬的兩幅壁畫。在清理壁畫時,他們驚喜地發現畫上有駱駝,趕緊清理駱駝背上的泥污,結果又有驚喜:駱駝背上顯現出絲綢卷的一角。大家來了精神,一口氣把畫面清理乾淨:壁畫上高大的駱駝氣宇軒昂、昂首闊步,馱著一卷卷絲綢;牽駝胡人深目高鼻,絡腮鬍須,紅光滿面,嘴角上揚,正是沿著絲路遠道而來的西域胡商,在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採購了絲綢、瓷器,滿載而歸,喜悅之情不勝言表……

  “每次走過洛陽的定鼎門遺址,我都會想到在繁盛的唐朝,胡人牽著駱駝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帶著這裡的特産,從這座城門走出去。”楊蕊一臉的自豪。

  在壁畫保護一線,楊蕊已經工作了19年,經她手成功揭取和修復的古代壁畫有30余幅,包括建築、寺觀、墓葬壁畫等,並培養出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近20人的壁畫修復隊伍,也是目前國內較大的一支壁畫保護隊伍。他們修復的西漢伏羲太陽、唐代胡人牽駝馱絲綢、花鳥圖等多幅壁畫先後在北京、日本、瑞典等地參加“絲綢之路”“文明的誕生”“大唐洛陽”等外展。

  文物是歷史的濃縮昇華,古代壁畫讓後人得窺古人的生活。楊蕊説:“每當我看到那些破碎的、黯淡的壁畫,在自己的手中再現往日的燦爛時,就覺得那份孤獨和壓力都是值得的。我們的工作不僅是修復了一幅壁畫,更是還原了一段故事、一個時代的風貌,甚至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