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丨祁連山 在生態之痛中甦醒

2017-03-02 16:05:01  來源:人民網  責編:陳晨

  人民網訊:河西走廊上的那座古城,曾經繁榮強盛,卻在一夜之間被風沙吞沒,徒留遍地瓦礫——“黑水國”的不老傳説,仿若鳴響千百年的警鐘。歲末年初,記者駐足黑水城遺址,似乎聽到歷史的回聲:傳説中的悲劇會重演嗎?

  仰望中國版圖,青藏高原向下一頓,“擠”出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一座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成為階梯分界線,向內地鋪排。倘若沒有這座山,西面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邊騰格裏沙漠、南側柴達木沙漠,將席捲連片,直逼西北,覬覦華北;幹熱風暴,會直撲“中華水塔”三江源。

  這座山,還是天然的固體水庫,其冰雪消融,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內陸河,滋養黃河、青海湖,哺育戈壁綠洲河西走廊……

  這就是祁連山,防風蓄水的“風水”寶地。沒有五嶽,中國會少幾道風景;失我祁連,中國地理格局將發生巨變!

  築牢這道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歷史性地擺在了國家面前。

  牛羊超載,開山挖礦,草原不能承受之痛

  抵蘭州,過烏鞘嶺,進祁連山。一路向西,荒涼漸顯。

  祁連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偏向”甘肅,綿延800多公里,其中600多公里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秋冬草黃,肅南蕭瑟。

  “小時候,草場軟綿綿的,夏天滿山都是黃色小花。”1月10日,肅南雷山夏季牧場,全國人大代表、大河鄉大灘村的“85後”牧民常海霞蹲在地上,扒開一叢剛過腳脖子的灌木——金露梅。在常海霞的記憶中,草長得好的地方,金露梅也長得高。讓她遺憾的是,兒時滿山怒放的黃色小花,如今只能夢中尋。

  祁連山是我國六大天然牧場之一,可利用草場九成在甘肅。過去,甘青兩省許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紀80年代後,草原承包到戶,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錢包越鼓,牲畜超載比較普遍。

  民盟甘肅省委組織專家調研發現:1980年至1988年,過度放牧等因素導致甘肅祁連山草地退化約五成。青海境內海拔較高,退化更嚴重。進入上世紀90年代,草原退化加劇。

  靠山吃山,靜謐的草原成為“香餑餑”。在祁連山區,縣與縣、鄉與鄉,常為“佔山”放牧而發生糾紛。2013年7月,在甘青交界某處公共牧場,青海祁連縣和甘肅民樂縣一些牧民“搶地盤”,百餘人操傢夥混戰,最終導致14人受傷。原本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誰來了都一起吃肉喝酒。無奈牛羊多、草場少,“寸草不讓”,甚至出現“姐夫揍了小舅子”的現象。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