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與民族地區發展研討會”在重慶涪陵舉行

2017-04-28 09:04:49  來源:華龍網  責編:陳晨

  華龍網訊: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在西南地區各民族地區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國家戰略與建設發展的統一?如何以生態發展為核心,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如何加強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交流與民生發展?

  4月15-17日,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與長江師範學院共同舉辦“長江經濟帶與民族地區發展研討會”,來自全國十余個省、市、自治區,近90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區域産業綠色創新發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等進行宏觀思考與理論探討。

  長江經濟帶建設 首要議題是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何耀華針對長江上游生態環境、農業發展、民生改善、對外開放提出了四條建議,要圍繞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産業的發展,著力研究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要研究上游以生態保護貢獻為基礎的中下游對上游的生態補償政策,使保護生態的民族享受到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紅利,以實現上游與中下游的互動發展。

  “生態文明是與工業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類型,那麼生態文明的運行規則就不能僅僅立足於企業的利益回收。”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院長羅康隆從中西方理論的角度闡述了生態文明觀的孕育、起步、發展和基本屬性,他表示,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需要動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對物流、能流實施精準的節制,以確保人與自然的再和諧。

  貴州省凱里學院黔東南發展研究院院長傅安輝認為,長江經濟帶建設,應該是以長江水資源為基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從治理水源污染、水土流失、加強環境污染防控、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等。

  雲南民族大學雲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何大勇以昆明市雲龍水庫石板河小流域為例,提出建立“生態功能區”之理論,來豐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在對生態文明的研究上,我們不僅要有宏觀上的了解,更需要我們深入基層,到最能體現生態的地方實地考察。”四川大學石碩教授評議時表示。

  對於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世界級産業集群的具體戰略,與會專家一致認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定位。

  西南地區協同發展 少數民族民生民計是核心

  研討會上,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車明懷、西南民族大學原校長趙心愚、廣西民族問題研究中心原主任覃彩鑾、長江師範學院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良品教授做了題為《論青藏高原及過渡區域各民族密切交流的歷史活動》、《〈西藏紀遊〉資料的一個重要來源》、《論布洛陀文化的當代價值》、《元明清時期土司的地理分佈》的學術報告,對西南民族地區的歷史文明、文化交流、經濟發展等進行了簡報,並在分組討論中做了深入研討。

  長江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彭壽清表示,長江師範學院堅持民族學學科的重點建設,打造地域科研平臺、組建地域研究團隊、主持民族研究項目。建設2個重慶市人文社科基地、4個部委共建基地、20余個田野考察工作站等平臺,集聚了一批在西南地區甚至全國有影響的民族學、人類學學者,在烏江流域、武陵山區、土司文化等學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近五年上述領域新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項(包括重大項目1項),承擔各級各類項目60余項,1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等國家級獎項3項,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二三等獎9項,凝練形成了“多學科、跨民族、全流域”的獨特研究範式,樹立了獨具特色的學術地理坐標。

   據悉,本次會議中與會專家學者重點針對西南少數民族民生民計問題,主要集中在政治保障、小康社會、城鎮建設、城鄉統籌、扶貧參與、基礎設施改善、旅遊發展、區域旅遊、脫貧攻堅等方面,為西南民族地區發展戰略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理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9個月的會議籌備,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和長江師範學院共徵集到涵蓋“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西南民族生計”“西南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學與人類學學科理論探索”等領域高品質論文40余篇,論文摘要近20篇。在我國學術界及高校繁榮學術、創新理論、服務地方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此次會議順利召開體現了專家學者對國家戰略的回應與思考。

  此外,本次會議另一重要議程是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召開第九屆四次常務理事會,決定實行雙會長負責制,雲南民族大學校長那金華教授、四川民族研究所袁曉文研究員接替民族學家、歷史學家何耀華先生,成為新任會長。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