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發展

2017-04-28 13:34:33  來源:國際在線  責編:陳晨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綜合報道:低碳發展是一種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徵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建設,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推進低碳發展有利於優化能源結構。能源消耗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煙塵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來自於燃煤。長期以來,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很不合理,煤炭消費佔比始終在70%左右。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造成中國環境問題突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並成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水力、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具有清潔和可再生的特性,是優化能源結構的主要方向。推進低碳發展,必須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無碳或低碳能源的發展,這將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

  推進低碳發展有利於保護環境。低碳發展並不局限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是減少整個地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通過低碳發展阻止地球變暖,將從多方面保護我們的環境,如降低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促進降水分佈的均勻,縮小乾旱地區的範圍,保護南極、北極和高山上的冰川,延緩海平面的上升趨勢等。通過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促進低碳發展,還將大幅減少因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而導致的環境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通過增加森林碳匯促進低碳發展,將促進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維護生態環境平衡。通過低碳生活促進低碳發展,將大規模減少人類生活對環境的直接破壞。

  推進低碳發展有利於促進産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低碳發展,就必須降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産業的比重,提高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産業的比重,而這正是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中國正處於以重化工業快速發展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産業結構以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重化工業為主,第二産業對GDP的貢獻約佔50%,能源消耗卻佔總能耗的70%左右。GDP增長中第二産業增長最快,而第二産業中高耗能産業佔比較高,能源密集度較低的第三産業發展則明顯落後於世界平均水準,這不利於可持續發展。而低碳發展要求向具有高附加值、"低碳"的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方向發展,這將加快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我國産業由"高碳"向"低碳"轉型。

  推進低碳發展有利於培育可持續競爭力。在低碳發展的世界潮流中,誰先掌握低碳技術、低碳品牌和低碳標準,形成較低成本的低碳産業,生産被消費者認可的低碳産品,誰就搶佔了新的市場制高點,擁有了新的競爭優勢,形成了可持續的競爭力。低碳發展刺激了低碳技術的投資,刺激了經濟增長和新就業機會的創造。國際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預計,未來30年-40年,全球每年低碳技術和低碳經濟的投資在5000億美元以上,2007年-2030年期間投資超過26萬億美元。在全球低碳發展的競爭中,塑造低碳品牌成為各國培育自身可持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抓手,原因在於消費者對低碳品牌越來越認可。與此同時,各國紛紛制定各自的低碳標準,以掌握國際社會低碳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

  推進低碳發展有利於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歷史上的累積碳排放主要是由發達國家造成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歷史累積碳排放量佔全球歷史累積排放量的比例較低。中國人口眾多,尚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階段,資源稟賦以煤炭為主,這些都決定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面臨比發達國家更嚴峻的挑戰。儘管如此,中國依然堅定地強調低碳發展,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政府早在1994年就發佈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並於1996年首次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2003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2006年6月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又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同時,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談判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國際氣候制度的構建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推進低碳發展,不僅符合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的國情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符合國際發展的潮流。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推進低碳發展是一個功在韆鞦、與他國互利共贏的正確選擇。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