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訊:河西走廊,連接中原與西域、東西方文明的偉大通道,數千年來從未中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果沒有祁連山,絲綢之路難逃埋沒黃沙的宿命。
2100多年前,匈奴人曾留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今天,在保護與發展的博弈中,如何尋找人與自然和諧之路?
新華社記者在兩年多時間裏七次探訪祁連山,累計行程上萬公里,走進甘青兩省保護區核心腹地和農牧民家庭,尋找綠色發展新動能,聽到了祁連山的聲聲呼喚——
“母親山”傷痕纍纍生態修復緊鑼密鼓
一陣喧鬧後,山谷重歸寂靜,只等著冰雪消融、春暖花開時播撒草籽、恢復植被。
3個月前,這裡曾機器轟鳴了3天——關井口,清廢渣,拆宿舍,挖了幾十年煤的礦井被徹底封停。
50多歲的靳修亮成了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馬營溝煤礦有限責任公司下泉溝礦井的最後一任業主,這座礦井位於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