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隨著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提升,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現出來並得到廣泛應用,為經濟轉型升級、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科技是精準扶貧的“金鑰匙”,是實現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
以大數據為平臺,推進建檔立卡和因戶施策。精準扶貧要求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而大數據和雲計算的運用有助於扶貧工作的全過程精準。可以依託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構建覆蓋全國、上下聯動的貧困人口信息大數據處理和雲管理中心,分析貧困人口特徵信息和區域變化趨勢,為國家制定扶貧計劃提供準確數據和基礎資料;完善各地區扶貧開發管理信息系統的信息共享和跨部門綜合利用功能,與當地工商、農業等部門的業務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和會商研究,推進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提出精準扶貧措施和建議;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加強對幫扶主體可支出資金、物資、人力資源的管理和服務,確保扶貧資源用到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頭上。
以綠色科技為支撐,促進産業扶貧轉型升級。精準扶貧是生態文明建設與消除貧困相統一的過程,應以低碳環保、生態優先、綠色産品為發展方向,著力發展綠色科技和綠色産業。在産業扶貧中堅持生態+科技+扶貧的思路,組織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技術攻關,解決貧困地區産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關鍵技術問題,支持貧困縣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在實施“一村一品”等專項幫扶工程中,注重現代農業科技的引進和運用,以高新技術助推農業規模化、産業化、集約化發展。運用科技手段提升貧困地區旅遊接待和服務能力,對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改造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