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綠水青山 夯實生態文明基礎

2017-08-18 15:32:24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編:陳晨

  人民政協報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即資源消耗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風險凸顯等。關鍵時刻,中共中央開啟了一場事關經濟發展方式、人民福祉和文明進步的深刻變革。中共十八大以來,按照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央全面清晰地論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形成全面鋪開、統籌推進的良好局面。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新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綠色發展理念,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引領我國生産力進步的靈魂主線和夯實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基礎的核心思想。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思想和科學論斷,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在理論創新方面,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間的突出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綠水青山是我國自然資源稟賦的綜合體,涵蓋了水體、土地、森林、礦藏、景觀等自然要素及其耦合形成的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既包括自然資源稟賦又包括人類開發和保護綠水青山的成果,涵蓋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物質財富積累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明與進步。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理論,又切合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著眼解決改革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形成以生態文明制度為保障,促進綠色生産力持續進步的新思想新理論,符合時代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的理論意義在於:一是促使全社會深刻反思和重新認識,綠水青山就是自然生産力,是社會生産力文明進步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二是時代發展要求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必須擺脫重開發、輕保護的傳統理念和片面認識,必須突破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總量的傳統生産力思維;三是務必堅守綠水青山,夯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基礎,大力發展綠色生産力。

  在實踐創新方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綠色發展理念和重要思想,助力我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堅守綠水青山,夯實生態文明制度基礎,踐行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綠色惠民和綠色強國戰略,要做到四個必須:

  一是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加快建立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完整性、協同性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和激勵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全體人民形成堅守綠水青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內生動力機制。

  二是恪守自然生態環境既是綠色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生産力文明進步基礎的基本理念。注重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有效管控資源消耗、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確保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基礎,支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

  三是遵循生態文明制度引領綠色科技發展原則。全面推進綠色科技創新,強化支撐綠色經濟發展的科技保障體系,圍繞持續提高資源利用率,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綜合功能,全面改進發展環境品質,形成整體的、系統的綠色科技治理制度和科技解決方案。

  四是注重培養社會綠色意識和規範生態文明行為。注重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健全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鼓勵城鄉社區制定生態系統保護的鄉規民約,明確人們參與保護綠水青山的職責,為社區治理創造良好政策環境;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確保人們平等享受資源持續開發利用的增量利益;加強組織建設,形成多層級治理組織體系。在綠水青山保護過程中,注重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合理配置參與社區權力,促進行政主導的單向制約結構向多元權力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轉變,從政府治理型主導逐漸向社會治理型主導轉變,形成以社區組織公共權力主導的內生性生態環境組織與綜合管理系統。完善人們參與生態環境利用的規則,形成重要生態資源開發、管理決策制定等集體商議、民主決策機制,確保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時間及地點、類型及方式、工程技術及保障措施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強化監督與制裁製度建設,構建針對生態資源利用過程中相關利益主體間的衝突、違規行為調節與仲裁機制,特別是依託社區治理結構,建立速度較快、成本低廉、具有生態人文化特徵的衝突及違規行為裁決機制。(作者 霍學喜 係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