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日報社: 一早,陽朔縣十里畫廊景區鳳鳴大門處,遊客們有序地登上旅遊觀光巴士。蝴蝶泉、大榕樹、聚龍潭、金水岩……每到一個景點,巴士都會停留供遊客上下。
這是陽朔縣破解當地旅遊交通瓶頸的有效探索。多年來,該縣持續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不斷探索全域旅遊模式,為全縣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注入更多創新活力。
10億元打造“綠色交通內循環”
陽朔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近年來,每逢節假日,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自駕出遊。今年春節黃金周,陽朔接待遊客數量高達60.2萬人次,日最高自駕車數暴增到近10萬輛,縣城以及周邊景區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凸顯。
為破解交通瓶頸,陽朔縣從人力資源、軟體設施、硬體配備三方面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旅遊高峰時段對進城車輛進行分流、綠色環保公交系統與自駕車接駁運載等方式,構建“綠色交通內循環”系統。
根據規劃,陽朔今年在交通上的“大動作”總投資將達到10億元。其中,陽朔汽車客運站將按一級汽車客運站標準建設,2026年設計能力為日平均發送旅客1.01萬人次,項目估算總投資約1.08億元。該項目已納入交通運輸部“十三五”綜合客運樞紐規劃,在全國19個綜合客運樞紐項目中佔據一席地位。
該縣還重點打造陽朔南旅遊集散與公交樞紐場站、陽朔北公交場站、元寶山公交中心場站,陽朔公交調度中心等“三場站一中心”,屆時將新增小車停車位3000余個、旅遊大巴停車位500余個,實現遊客與公共交通、景區專線等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零距離換乘”。
“生態+”理念盤活全縣大景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陽朔最大的優勢在於綠色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於綠色生態。
2012年年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從此,漓江兩岸一草一木皆被“封存”。為此,陽朔縣投入10多億元實施漓江“四化”工程、生態護岸工程、民居風貌改造工程、源頭治污免疫工程、沿岸扶貧工程、民居旅遊富民工程“六大工程”,著力營造“一河清水、兩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麗漓江。
發展全域旅遊,還要創造綠色GDP。陽朔縣積極探索建立以漓江為核心的大景區旅遊生態補償機制,全力推進漓江、遇龍河景區“四統一”規範化管理,沿江農戶每年享受景區收入總額10%的分紅,沿江6萬多群眾直接受益,群眾在旅遊發展中的獲得感不斷增強。2016年,漓江、遇龍河沿江群眾人均分紅達到700多元,最多的興坪鎮漁村人均分紅達到3200元。在景區從事筏工、導遊等服務工作的貧困戶1123人,人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
綠色生態留住了鄉愁,也留住了遊客。目前,陽朔已有十里畫廊、百里新村、千畝茶園、萬頃金橘等幾十個“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鄉村旅遊觀光點和上百個鄉村觀光采摘園(點),形成了一批頗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品牌。陽朔縣1400余平方公里的廣袤鄉村,已成為旅遊主戰場,美麗城鄉呈現形神兼備、豐盈充實的全域化格局。
新老城區建設改造齊頭並進
一個成功的旅遊城市,要以人為本,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突破以往只求“有”的思維,做到張弛有度、適度留白,以達到提升遊客舒適度和本地居民歸屬感的雙贏結局。
2011年,陽朔縣政府決定並報上級批准,在對西街進行提升改造的同時,加快新城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將城區功能向外延伸,讓利於民、讓景于客,原汁原味地保留西街1400多年曆史的古街韻味。
建設西街國家4A級旅遊景區,打造漓江濱水歷史文化旅遊休閒帶,陽朔公園全面進行景觀改造提升……如今,漫步在陽朔老城區大街小巷,步步是景、處處如畫,無不使人感受到該縣對營造細節空間、深挖文化內涵的精雕細琢。
陽朔新城區定位為疏解老城功能、建設宜居宜遊的休閒小城。新城區規劃用地約10平方公里,總投資121億元,連接高鐵站和高速路,以後從位於興坪鎮的陽朔高鐵站下車,驅車半小時即可直達新城區,比現在節省一半時間。今年9月23日,新城區9條市政道路管網工程同日開工建設。道路建成後,新城區路網基本形成。
據悉,目前已有多家大型旅遊綜合體項目前來新城區接洽,包括國外某知名品牌大型主題樂園、房車營地等,這些都將助力陽朔加速完善集“食、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多元旅遊服務體系,譜寫新時代全域旅遊發展的新篇章。(記者 王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