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島上又見湖

2017-12-15 10:38:1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文章內容

湄洲島

  人民日報訊:水面波光粼粼,湖岸草木萋萋;海風徐來,湖心中的水生植物隨波盪漾,下游處的大型風車吱吱呀呀。12月初的暖陽中,湖石淉湖綠意融融。

  20年前,湄洲島還是座“只長石頭不長草,海風吹著沙子跑”的禿島。如今,這裡萬木成林,綠蔭滿島,綠化率已達52%。當年被稱作“島上龍須溝”的湖石淉湖,面積擴大了一倍多。

  禿島變綠島,見證了湄洲島人久久為功的韌勁兒。

  福建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媽祖祖廟就坐落在湄洲島上。

  這是一座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海島,淡水難存,草木難生。1998年3月,福建省政府領導親赴湄洲島參加植樹造林,提出“一定要保護好湄洲島”的要求,從此讓島上4萬多幹部群眾心心唸唸。

  “在湄洲島上種樹,得像種菜一樣伺候。”當了4年多湄洲島管委會園林處主任的陳建國,為了在這海風大、鹽鹼度高的海島上多種活一棵樹,絞盡了腦汁。

  因為成活率實在太低,這裡的綠化招標項目,硬是無人接招。袋裝苗、挖客土、攢雞糞……園林處只好自己組建綠化公司,除了購買樹苗實行政府採購,剩下的活全得自己幹。細心呵護之下,苗木成活率年年穩步上升。“最近幾年在90%以上,能夠成活的樹種,從過去的十幾種增加到現在的200多種。”陳建國説。

  不光是種好島上樹,湄洲島還將沿海紅樹林也都保護了起來。放眼望去,14.3平方公里的全島上,紅樹林就像“海中哨兵”,木麻黃組成“防風軍團”,黑松堅守在山頭每一處陣地;小葉榕、香樟等“喬灌木兄弟”,排成了一條條綠化帶。再往後,居民房前屋後的龍眼、枇杷等果樹,散發陣陣芳香。

  10年前,湄洲島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我國首個海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基地。從此,高鑫魁就盼著湖石淉能早點“變回”湖。

  老高參加過1998年時的植樹造林,當年作為“經濟能人”被請回島上西亭村,出任村支書。如今退休了,仍把倆兒子“扣”在島上不讓走,“把湄洲島變綠了,還得建美了!”

  老高的“心病”,也是湄洲島人共同的“心病”——湖石淉湖是島上的一塊洼地,積雨而成一灣70畝小湖。隨著島上發展,各種生活污水也都注入了小湖,湖水漸漸又黑又臭,人稱“島上龍須溝”。

  湄洲島每年財政收入就2個億,其中1億元投入綠化,更多的建設和保護資金從哪來?

  2015年11月,莆田推出全市共建湄洲島的新舉措,市裏每年統籌2億元支持資金。2016年,福建省水利廳又幫湄洲島爭取到兩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總資金6000萬元,湄洲島管委會再以1:1配套。

  管委會建設了34公里截污管道,並對全島污水實行集中收集和處理;鋪設了50公里集雨系統,湖石淉周邊5公里範圍每年可生態補水20萬方;引進50部電動垃圾收集車,島上垃圾全部運送至島外垃圾焚燒發電廠。

  湖石淉湖也投放了大量水生植物,利用天然風力、水車提水,全湖實現了自凈。

  “我們現在就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好這片湖。”今年夏天,高鑫魁帶領村老人協會成員,義務清理了2000多畝海邊養殖場,還種下18畝彩化林。(記者 趙 鵬)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