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鄉村振興 推進生態文明

2017-12-25 09:49:39  來源:青海日報  責編:陳晨

  青海日報訊: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足見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時,強調了生態宜居要求,這説明,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説明“美麗”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達到的目標,説明鄉村的美麗是不可或缺的。三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了一定的資源環境壓力。特別是在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人口的大量集聚,增加了對土地、水、生物等資源的需求;隨著第二三産業迅速壯大,産業結構調整在帶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同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固體垃圾、廢氣廢渣等處理能力和處理水準日顯低下,若不採取有力措施,農村環境污染就會加劇。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由分散逐步集聚,生産規模不斷擴大,如果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對環境的有效保護,甚至由點及面,迅速蔓延,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那將是得不償失、後悔莫及的事情。可以説,在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必須在優化農村自然環境、保有家園生態系統方面有所作為。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生態宜居,就是要端本正源、歸全反真,讓鄉村真正成為山清水秀、柳暗花明、鳥語花香的美麗家園,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載體,成為人們安享生活,盡享天倫的樂土、靜土。這也印證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即經濟增長和環境品質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係,污染排放隨經濟增長而增加,在到達某點後又隨經濟增長而下降。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大約三成的世界經濟來自於中國經濟的拉動。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發展的奇跡,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了中高速增長階段。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注重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在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而使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共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青海作為一個生態大省,更應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更應在“生態宜居”上下功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視察時所強調的,“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它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水塔”,祁連山水系是河西走廊的“命脈”和青海湖水源重要補給地,對青海而言,維護良好生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改善無止境。近年來,青海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種草種樹綠化南北山以及三江源生態移民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設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等措施,使青海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了很大改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在黃河源頭瑪多縣,曾經退化的草場一派生機;花海門源、祁連雪景等良好的自然稟賦不斷展現其價值,青山綠山開始成為“金山銀山”。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青海乃至全國“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緩解三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非短期之功所能奏效,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努力。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得生態宜居要求,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青海,必須轉變觀念,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具體來講,首先要依託青海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堅守生態主陣地,把牢綠色主基調,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全省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與增長模式的全面轉變,算好“綠色賬”、謀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二者的雙贏。其次,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著力推動“四個轉變”,繼續緊緊扭住改善環境品質這個“牛鼻子”,嚴格落實環境品質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雙管控”,著力推進生態領域改革和管理轉型,著力推進環境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再次,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搞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一步加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以及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和三北防護林建設,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使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全面得到加強。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農村的山清水秀必不可少。“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讓我們行動起來,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共築生態文明,奮力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境界,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海力量。(作者 張雙喜 青海省委黨校)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