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村變美村民受益

2017-12-29 09:57:25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日報訊:12月7日,武漢市民用500584張網絡選票將“三鄉工程”選入武漢年度“二十件大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有效實現了農村資源與城市消費、農民增收與市民體驗的對接,取得了“市民享受、村民受益、農村變美、農業變強、城鄉一體”的初步成效。

  “三鄉”並舉,助力農民脫貧增收

  市民下鄉,就是鼓勵市民下鄉休閒養老,租用農村空閒農房和農地資源,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能人回鄉,就是引導在外能人回鄉創業,帶動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企業興鄉,就是發動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武漢市黃陂區杜堂村葛家灣是“三鄉工程”實施的一個縮影。依靠回鄉能人葛天才投資的2.4億元,葛家灣成功打造木蘭花鄉景區。景區開放短短半年多,共接待觀光遊客20萬人次,拉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農産品銷售,並與周邊3個行政村418戶農民簽訂協議,解決800多人就業,3000余戶農戶脫貧,使今年戶均年收入增加6.2萬元。

  不到一年,武漢“三鄉工程”有效提升了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水準,促進了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武漢市農委數據顯示,全市共有4452名能人回鄉創業興業。截至11月,武漢市投入農村的社會資金達152.69億元,全市新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090個,增加農民收入總額達20.04億元,為武漢271個貧困村農民增收2.53億元。

  城鄉融合,助力鄉村現代化建設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介紹,“三鄉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會力量,用市場機制去激活城鄉要素有序流動,真正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武漢市通過實施“三鄉工程”,架起了一座城鄉要素資源互聯互融互通的橋梁,初步形成了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文化創意、文明公益、農事體驗、養生休閒和網紅直播等新經濟新業態,撬動和推進鄉村現代化,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市民下鄉,盤活了農村閒置資源,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帶動了農民觀念的轉變和文明素質的提升。

  能人回鄉,推動了城市資金和人才回流農村,拓展了創新創業空間,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子。

  企業興鄉,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示範典型,實現了“三鄉工程”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互促互動。

  市民—能人—企業、農民—農村—農業,正通過“三鄉工程”融合凝聚,互為資源、平臺、舞臺,為鄉村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政策創新,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

  今年,家在武漢市的大學畢業生鄧琪和涂強,在項山村租了一棟農房作為農業信息服務創業基地。相比城裏的高成本,這裡前5年房租全免,還提供5000元的裝修補貼。像他們這樣的公司,目前項山村已有20余家。這些變化正是得益於武漢“三鄉工程”的政策創新。

  武漢市把“三鄉工程”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在工作思路上破局,在政策集成上創新,在基礎支撐上強化,在政府服務上優化,在設施上加大投入。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充分調動各方面要素資源投向農村;制定出臺“黃金二十條”“鑽石十條”“能人回鄉四張牌”“農業共享經濟”等政策措施;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全市50多萬農戶全部完成新一輪産權登記、確權頒證,形成更加清晰規範的産權制度;整合各部門力量,建立完善運作模式,搭建高效網絡信息平臺,形成服務合力;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全面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準。

  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發展模式創新,“三鄉工程”使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加快增收、農村加快變樣。武漢市以獨特的方式,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武漢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三鄉工程”將拓面提質,探索更多新模式,走好新時代武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路子。(記者 夏靜 丁繼國)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