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生態農業新篇章

2018-01-12 13:48:21  來源:廣西日報  責編:陳晨

  廣西日報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的高度。新形勢下,廣西應如何立足生態文明建設譜寫農業農村新篇章?記者就此專訪了自治區農業廳黨組書記、廳長劉俊。

  記者:近年來,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劉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這兩年,農業部門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取得較好成效。

  結合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系列活動,全面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鄉村風貌明顯改變。大力推廣綠色植保技術,深入推進實施萬家燈火、放蜂治螟、IPM降低農藥風險等工作,去年全區化學農藥用量比上年減少1020噸;推廣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展綠肥種植,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去年化肥用量比上年減少1.1萬多噸;改革耕作制度,實施秸稈還田項目3471萬畝,培肥地力,有效減少水土流失,農業面源污染態勢得到有效控制。

  記者:在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現代生態養殖方面,主要做法是什麼?取得哪些成績?

  劉俊: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産品全部按照一個産地、一個主體、一個産業、一套標準、一套監管體系的標準,實施基地建設和規範生産。2017年,廣西獲全國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共92個産品,排全國第6位,西南華南地區第1名。“百色芒果”和“桂平西山茶”獲得中歐互認地理標誌農産品,互認産品數量排全國第4位。全國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建設經驗交流會、全國中歐農産品地理標誌工作現場會在廣西召開,推廣廣西經驗。

  大力發展以“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綠色發展”為主要特徵的稻漁生態綜合種養,大幅提高了稻田單位産出,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實現了穩糧增收和提質增效。各地結合實際,按照“宜魚則魚、宜蝦則蝦、宜螺則螺、宜蟹則蟹、宜鱉則鱉”的指導思想,探索出三江“一季稻+再生稻+魚”、欽南“稻+南美白對蝦”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可複製推廣的稻漁生態綜合種養十大“廣西模式”。

  以“微生物+”為核心的現代生態養殖穩步發展,全區30%的畜禽規模養殖場通過生態養殖認證。容縣和博白縣列入了全國整縣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縣。全國首批55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中,容縣、陸川縣榜上有名。

  同時,廣西大力實施《廣西西江水系一幹七支沿岸生態農業産業帶建設規劃》《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産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方案》《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2016-2017年)行動方案》《廣西現代生態養殖發展“十三五”規劃》等系列規劃方案,建設生態農業産業帶,推廣生態種養技術,堅持綠色發展,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産和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農産品品質安全保障越來越得力。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