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丨問題在水裏 根子在岸上 河南洛陽生態治理從源頭抓起

2018-01-24 17:09:38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日報訊:藍天常在,空氣常新。洛陽城這個冬季,給了人們大大的驚喜。數據顯示,2017年最後兩個月,洛陽空氣優良天數比2016年多了25天,全年達到201天。天更藍了,群眾的幸福感更強了。

  生態文明建設是千年大計,更是民生工程。如今,洛陽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構建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體系,把精準為民的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讓人民群眾在環境改善中感受更多生態獲得感。

  集中供熱普及率低,是洛陽基礎設施建設的突出短板,也給環境污染防治帶來不小壓力。2017年以來,洛陽把推進城市集中供熱作為環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去年一年,洛陽中心城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031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大幅提高至70.6%,增幅創歷年之最,實現了既保冬暖又護藍天。“終於告別了靠煤爐取暖的歷史。”洛龍區中石化李屯社區李秀英説,“這不,空氣好了,家裏暖了,心裏呀,熱乎著哩!”

  山川秀美,關鍵在水。洛陽因水而得名,因水而興盛。伊河、洛河、瀍河、澗河穿城而過,中州渠、大明渠和鐵路防洪渠縱橫交錯,讓洛陽成為北方地區少有的富水城市。長期以來,洛陽的城市規劃建設發展都在圍繞河流佈局延展,治河治水的實踐也從未中斷。然而,“四河三渠”水量不足、水質不良、河岸不綠、設施不全、道路不暢等問題並未得到根治。其中,大明渠修建於20世紀50年代,主要承擔澗西“一五”期間建設的工業區排澇任務。時過境遷,大明渠排澇功能弱化,日漸成了一處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的排污渠。

  河渠治理,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2017年下半年開始,洛陽以推進“四河同治、三渠聯動”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以截污治污、引水補源、河道治理、遊園濕地、路網建設等234項工程為載體,統籌推進水、城、山、園、林、路等綜合治理和提升,全力描繪一幅“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的生動圖景。

  短短幾個月時間,大明渠全線截污,沿線建成5個小遊園、4個公廁,周邊背街小巷環境治理、老舊社區雨污分流改造全面鋪開,一個環境幽雅、小路蜿蜒的濱水公園呼之欲出。“過去臭水溝一條,現在小遊園一座,兩個字——真好。”在澗西區工作生活30多年的老張有感而發。

  俗話説:“生態良好,最直觀的形像是綠起來。”洛陽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13%,指標均大幅超過全省平均水準。然而,這些高指標背後的綠地並未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生活空間的需求。

  長期以來,城市綠化提升往往大水漫灌,用平均數替代了絕對數。比如,一些城市公園面積動輒上千畝,規模雖大,但距離較遠的群眾則難以便捷地享受;還有些地方,修草坪、造景觀,花了不少錢,卻用籬笆、柵欄圍起,“拒人千里之外”。如今,洛陽提出建設小遊園,讓綠色佈滿城市,讓小遊園貼近群眾。

  兩年來,洛陽圍繞打造15分鐘生態休閒圈,利用原有城市綠地、水系、閒置地塊等,新建、擴建和改造了101座兼具生態、休閒、娛樂、健身功能的開放性街頭小遊園,群眾開窗能見綠、出門可進園,隨處可享“綠色福利”,愜意得很。(記者 王勝昔 崔志堅 白雲飛)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