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丨南寧:水清成典範 城美更宜居

2018-01-26 16:26:34  來源:廣西日報  責編:陳晨

  廣西日報訊:一帆飽覽百里邕江、一城詮釋“呼吸吐納”、一河折射美麗中國——2017年,南寧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正確理念,以“治水、建城、為民”為主線,推動邕江整治開發、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等水環境整治工作。那考河華麗蛻變成為流域治理可複製可推廣的“南寧經驗”,邕江兩岸風光旖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通過驗收,壯鄉首府更加美麗宜居。

  百里邕江顯秀美姿容

  1月中旬,位於英華大橋橋北的柳沙公園已基本建成,這是南寧市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程建成的又一個濱江公園,南寧市民又多了一個休閒健身遊憩的好去處。公園由入口景觀區、棕櫚風情區、貝丘文化區、濱水觀光區等區域組成,通過景觀小品、植物等塑造景觀特色,使之成為邕江沿岸的人文和生態地標。步入公園,貝丘歷史文化廣場保留了考古發掘探方、原生文化堆積剖面,重現遠古貝丘文化;標準足球場、五人制足球場、羽毛球館等設施,為周邊市民就近健身鍛鍊提供了優質場所。

  柳沙公園建設是南寧市持續開展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的一個縮影。2017年,南寧市邕江整治開發工作重點推進清川大橋至五象大橋段南北岸建設,兩岸全長約35公里。其中,北岸將建設5個主題建設理念景觀帶,分別是“水綠花岸”“洋關情懷”“津頭氣象”“柳沙棲鷺”和“貝丘神韻”;南岸將建設“平西情懷”“南寧故事”“疍家風情”等主題景觀帶。項目建成後,將與先期建成的邕江整治示範段(北大橋碼頭至淩鐵大橋北岸)、邕江濱水公園(區黨校至南寧大橋東側北岸)、江濱公園(邕江大橋南岸兩側)等公園景觀以及邕江五象大橋至三岸大橋段連成一片,形成長達約60公里的濱江風貌景觀帶。邕寧水利樞紐于2017年12月完成船閘調試通航,預計2018年10月完工,屆時邕江水位可由目前的62米提高至67米,不僅能有效解決西津水電站和老口水利樞紐水位不銜接問題,也使南寧市水面面積率提高到10.5%,增加沿江各主要臺地的親水性。

  截至2017年底,邕江兩岸已有31公里基本完成整治並正在實施景觀提升,有30公里基本完成景觀綠化,有66公里已進場施工,剩餘21公里正加緊推進社會資本採購工作,累計完成投資32.26億元;兩岸燈光夜景、旅遊碼頭項目同步推進,完成民生碼頭建設,正在開展燈光夜景設計和剩餘旅遊碼頭建設工作。南寧市將繼續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打造“百里秀美邕江”,與廣大市民共享宜居城市建設成果。

  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流經南寧城市中心的朝陽溪,一直以來備受市民和媒體的關注。近期不少市民發現,經過清淤、截污、補水、污水收集一體化處理等措施綜合整治後,這段原本臭氣熏天的水溝已經消除黑臭,兩邊栽上綠樹、鋪設了人行道,成為新的城市休閒景觀區。

  昔日臭水溝變身城市休閒廊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水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休閒濱水景觀帶,這是南寧市治理黑臭水體帶來的顯著變化。經前期普查,南寧市有13條內河、38個河道段屬於黑臭水體,總長約99.4公里,其中重度黑臭河段長約29.8公里,綜合整治任務艱巨。南寧市多方聯動,通過治理河道沿線直排口、清淤疏浚、清理垃圾、建小型污水處理廠、修復流域生態、海綿化改造等多種手段,全力打贏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

  控源截污,排口先行。南寧市按照“城區負責、部門合力、限時整治、嚴格問責”的原則,發現一個立即消滅一個,絕不留情、毫不手軟。有條件“就近入網”的直接截流接入市政污水管網,不具備“入網”條件則通過一體化設備就地處理,達標排放後回補河道。兩年來,南寧市累計完成了430多個污水直排口整治,大幅度削減了內河沿岸的點源污染。該市還積極引入PPP模式,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資金、技術和運營管理優勢,做好那考河、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內河全流域治理PPP項目和分散19個河段黑臭水體總體打包PPP項目治理,廣泛運用“河道清淤+物化污水處理廠+水生植物凈化+微生物強化處理”等環保的新工藝新技術,黑臭水體治理提質增效。

  至2017年底,南寧市建成區99.4公里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經第三方機構檢測,黑臭水體河段水質檢測報告均已達標。下一步,南寧將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有污水處理廠擴容與提標改造建設,加快新建污水處理廠與市政污水管網建設以及18條城市內河截污管網建設,全面實施河長制,做好兩岸亂象整治等內河管理工作,以期實現水岸同治、建管並重、清水長流。

  海綿建設促進城市“吐納呼吸”

  廂悅園小區是南寧市第一批海綿化改造小區,通過海綿建設,原有的混凝土停車位被改造成透水性的生態停車位;原有的混凝土路面加舖透水瀝青,雨水透過瀝青進入混凝土路面,再經路邊軟管進入花池實現再利用,解決了小區綠化帶用水問題。2017年,南寧市有113個小區進行了海綿化改造,市民群眾在自家門口感受到了海綿效應帶來的實惠。

  城市道路、小區造“海綿體”,“吸走”積水;南湖環湖步道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那考河從黑臭水體變成了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青秀山蘭園雨水回用每年1.1萬噸,節省提水費120萬元……從2015年4月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以來,隨著一批涵蓋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公園綠地、公共建築、住宅小區、城市道路等多方面多類型的海綿提升改造項目的建成,南寧打造了成片的“海綿體”,越來越多的群眾從中受惠。

  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不僅讓一些街道、社區內澇問題迎刃而解,同時還將海綿的理念運用到公園的提升改造之中。石門森林公園對地面進行透水鋪裝,採用下沉式綠地和改造舊有設施收集處理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不僅用於公園內部,還能對民歌湖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改善了景區及周邊生態環境,廢舊游泳池被改造成層層疊疊的瀑布,單調的草坪變成了旱溪和雨水花園,園內的明湖水更加清澈,市民在市中心就能夠看得到流水潺潺、聽得見鳥唱蟲鳴。

  截至2017年底,南寧海綿城市示範區內海綿建設項目總數203個,已完工項目132個,建成區域面積33.91平方公里,完成項目總投資87.86億元。按照50年一遇降雨重現期,示範區內全部26個內澇點已消除;重點打造了那考河(植物園段)、石門森林公園-青秀湖-青秀山、南湖-竹排江-鳳嶺三大亮點片區。預計到2018年3月底,示範區203個項目全面開工,建成54.6平方公里示範區,項目累計竣工率達到65%以上,示範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污染物削減率達到50%,完成試點建設。(記者 楊錫文)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