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綠”許諾的“聖地藍”

2018-01-31 10:40:25  來源:陜西日報  責編:陳晨

  陜西日報訊:澎湃新聞記者朱偉輝沒有想到,當他踏上所謂的黃土高原時,既沒看到黃沙漫漫,也感受不到荒涼寂寥。相反,迎接他的竟是無邊的樹林和藍得耀眼的天。 

  1月15日,當中宣部組織30余家中央和地方媒體、150多名由編輯記者和專家組成的團隊來到延安時,每個人都被延安湛藍的天深深地感動了。 

  “‘解放區’的天當真是晴朗的天啊!”朱偉輝這樣打趣地説。中宣部此次組織的“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主題採訪活動是從上海啟動的。從上海石庫門到延安楊家嶺,從我們黨誕生的地方到走向全國勝利的地方,大家説真是越走天越藍。 

  延安的天為什麼會這麼藍?這是很多人曾提過的問題。 

  “因為我們有黃土綠。”很多延安人都會這樣説。查詢延安市衛星遙感植被覆蓋圖像,2000年的延安還是一半黃一半綠,北面幾乎看不到綠色。但是到了2017年,延安市全境幾乎都被綠色覆蓋,在黃龍縣、富縣,甚至延安周邊,已經是深綠色,植被覆蓋狀況相當好。 

  衛星遙感圖顯示,陜北地區綠色整體向北推移了約400公里,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87.8%,延安的降雨量由“九五”時期的350毫米增加到“十二五”時期的600毫米。 

  植被增加帶來的雨水把延安的天沖洗得越來越藍,延安的“優良”天數從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313天。延安人用17年時間為這片黃土地造了上千萬畝的森林,也為自己贏得了一年多出近3個月的藍天。 

  綠色也給陜北人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種一峁窟窿,收一鞋窟窿。”延安的農民這樣形容過去的生活。由於土地貧瘠,延安人民的生活一直很艱難。 

  1999年,國家希望延安人民變“兄妹開荒”為“兄妹植樹”,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有人想不通:不讓上山放羊,是要斷了咱老百姓的活路嗎?有人心存懷疑:退出吃飯的田地,在自家田裏種樹,糧食和補貼真能給到咱手上嗎? 

  但慢慢人們發現,山地退耕了,種樹國家給補貼,把人手空出來了,還能出去打工,一人能掙兩份錢。有些人更因為種樹,實現了富裕。 

  吳起縣南溝村黨支部書記閆志雄説起造林給鄉親們帶來的甜頭難掩一臉自豪。“2000年那會兒工資低,出去打工一天才掙20多塊錢,結果拿到造林項目後一天可以收入40多塊錢,那年造林6000多畝,鄉親們共收入24.39萬元。” 

  2004年,閆志雄帶著鄉親們成立了林海造林公司,專門承接植樹造林工程。從2004年到現在,他和鄉親們已造林10萬多畝,賺回的“票子”有四五百萬元。 

  退耕還林,引來延安經濟社會發展深刻的變化。以花椒、核桃、紅棗為主的乾果經濟林面積達到242.1萬畝,預計總産值將達到16.54億元。林下種養面積306.5萬畝,6.1萬戶農戶參與。蘋果種植面積達到367萬畝,延安成為全國蘋果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片黃土地上竟然有8個森林公園,其中國家級的就有6個。2017年國慶期間,森林旅遊接待人數突破23萬人,門票收入1872.9萬元。全年旅遊收入達到1.6億元。數據顯示,延安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退耕還林前198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6年的10568元。 

  藍天之下,綠色之上,延安人正收穫實實在在的幸福。 

  “聖地藍”,延安人喜歡用這樣的名字稱呼他們的藍天,言語裏帶著驕傲。外地人也喜歡用這樣的名字描述延安,因為,除了紅色的基因,這片藍天正成為延安帶給中國天空最大的驚喜與快樂。(記者 沙莎)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