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灣 人居鳥棲兩相宜

2018-03-02 09:13: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人民日報訊:一邊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一邊是綠蔭環繞、百鳥翔集的濕地。寸土寸金的深圳,用繡花功夫為越冬候鳥提供了一片棲息的“安樂窩”。

  深圳是候鳥從西伯利亞遷徙至澳大利亞這條線路的重要“中轉站”和“加油站”,每年冬季都能吸引近200種、10萬多只的鷺、鷗、雁、鴨等聚集歇腳。

  500米長的小沙河出海口段污水截排、1.45公里的生態圍堰修建、20.6萬平方米的清淤還湖、近4萬平方米的紅樹林補植……地處深圳市中心的華僑城濕地,曾經一度因缺乏管理而水面暗淡、雜草叢生。長達5年的生態修復,讓當地成功再現了濕地的生機與活力。如今,在這片僅68.5萬平方米的濕地上,寬闊的水面、茂盛的蘆葦、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吸引了數千隻鳥類在此棲息。

  當年由深圳市政府回購的4口舊魚塘構成了這個多層次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來濕地棲息的候鳥種類繁多,浮在水面的遊禽、站立水中覓食的涉禽對水位的要求都不一樣。記者注意到,魚塘底下由暗溝直接連通海灣,通過潮漲潮落自動調節魚塘水位和塘中小島的面積,讓鳥兒各得其所。

  此外,深圳建設的第一條道路隔音墻,連同岸上的海濱生態公園,在深圳灣與城市之間為深圳灣的候鳥提供了一個緩衝區域,使其免受濱海大道上來往車流和噪音的驚擾。

  “我們去年在紅樹林濱海修復項目上投入的資金是5200萬元。但別以為紅樹林是種得越多越好,紅樹林、灘塗以及岸上的水塘、岸邊林等要素需要形成一個互相協調契合的穩定結構。”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摸索,當地在紅樹林生態修復上形成了海域—灘塗—無瓣海桑—紅樹—半紅樹陸生植物—陸地的多層次修復斷面。

  據了解,自2015年底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全市共改造提升了100余個各類公園,形成4.7萬公頃各類濕地。到2020年底前,深圳要完成13個濕地公園的建設任務。(記者 賀林平)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