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劉炳江委員:一些地方空氣品質改善步伐相對緩慢,絕不能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
王金南代表: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像脫貧攻堅戰一樣,實施清單式、網格化的治理,確保責任落實。
來鶴代表:治污需系統謀劃,精準施策。方案要細化到年度、月份,形成有目標、有措施、有項目、有責任、可督察的計劃。
諶愛東委員:土壤污染防治,保護與修復必須同步。要想辦法破解農業面源污染這個難題。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代表委員們表示,污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推進,任務艱巨,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重拳整治污染。
藍天幸福感不斷增強,鞏固戰果容不得鬆口氣
過去五年,通過實施“大氣十條”,藍天保衛戰取得明顯成效,人們的藍天幸福感明顯增強。然而,在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委員看來,成績已經是過去時。他每天反復思考的,是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藍天保衛戰拿下一局,得益於産業結構調整、能源清潔化提速等措施。初戰有成效,但必須看到還有一些地方空氣品質改善步伐相對緩慢,絕不能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強調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劉炳江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也提出了推動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標準等具體措施,抓住了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的“牛鼻子”,落實這些措施需要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共同努力。
正在制定的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中,加快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調整仍是主要方向。劉炳江認為,去年的“氣代煤”讓京津冀地區收穫了顯著的污染物減排效益,但氣荒拖了能源結構調整的後腿。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很可能導致區域空氣污染反彈。他建議,落實天然氣利用政策,儘快解決區域間、企業間天然氣管網“腸梗阻”的問題,理順天然氣價格及明確清潔採暖費用分擔機制,確保能源結構調整順利進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遼寧省環境保護廳黨組書記、廳長來鶴代表認為,這些約束性指標看似不高,但持續減排難度不小。要做到細顆粒物濃度繼續下降,不僅要超額完成約束性指標,而且必須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污染。
治水治土須攻堅克難,補齊農村環境突出短板
過去幾年,“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相繼實施。相較于藍天保衛戰,水、土污染防治攻堅戰情況更為複雜,難度更高,需要的投入更多。
一些地方實施“水十條”的力度和效果未能盡如人意。對此,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代表建議,治水首先要下大力氣做好水源地保護、黑臭水體的治理,尤其是加強城鎮污水管網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環境是突出短板。截至2017年底,已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僅佔全國建制村總數的25%,仍有40%的建制村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8%的建制村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王金南説,農村環境治理對治水、治土兩大污染防治攻堅戰都至關重要,補齊這塊短板非常迫切。
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有污染減排約束性指標“保駕護航”,對起步較晚的土壤污染防治來説,防治缺抓手,是面臨的困難之一。目前,立法、標準等基礎性工作正在不斷推進。王金南認為,治土可以考慮以努力加強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污染土壤風險管控為突破口,有序擴大治理範圍。
雲南省農科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諶愛東委員認為,土壤污染防治,保護與修復必須同步。我國農耕土地資源有限,化肥、農藥使用過量,導致了比較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要想辦法破解這個難題。
諶愛東的提案是推廣綠肥作物種植,以自然的方式提升土地肥力,進而降低化肥用量,減輕環境污染。諶愛東説:“我國正在施行輪作休耕制度。可以在種植主要作物的耕作季度之間,插上一季綠肥作物,進行間作、套作,這樣能夠有效改善土壤,防止生態惡化。”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攜手共建美麗中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劉炳江認為,調動全社會力量、創新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運行機制,實現治理的常態化、精準化、可持續,是下一步要繼續探索和著力推動的工作。王金南認為,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改革與治理能力建設力度,建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是源頭治理、協同治理的關鍵所在。
“治污需系統謀劃,精準施策。方案要細化到年度、月份,形成有目標、有措施、有項目、有責任、可督察的計劃,按步驟組織推進。”來鶴表示。
如何落實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責任,保證戰而能勝?王金南認為,一定要加強組織領導和保障機制,像脫貧攻堅戰一樣,實施清單式、網格化的治理,確保各級黨委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責任落到實處。
環境治理涉及面廣、系統性強,需要多部門協同發力、全社會廣泛參與。“生態環境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生産生活方式出了問題,要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空間佈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需要不懈努力。”王金南説。
治污攻堅,任重道遠。代表委員們表示,全社會攜手行動,不畏難,敢擔當,加油幹,我們離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將越來越近。(記者 孫秀艷 趙貝佳 何 勇 唐天奕 邱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