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訊:“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廣東、山東、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多次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與代表們交流,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做出重要指示。好生態是“搖錢樹”,好環境是“聚寶盆”,本版從今天起推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欄目,關注各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做法。
3月的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依然寒風刺骨。
一大早,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李治國就來到電腦前,用遠紅外高清攝像頭查看呼倫湖湖面情況。“跟前些年相比,現在的設備看得更遠、更清晰,我們也更有幹勁了,有信心保護好這片水域。”他説。
作為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北方第一大湖,曾遭遇生態危機的呼倫湖備受關注。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區工作人員倍感鼓舞,表示要將總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圍繞呼倫湖綜合治理生態戰略,加大生態監管、保護區建設和綜合執法的力度。
實施引水工程,水域面積恢復到2050平方公里
3月以來,呼倫湖近1米厚的冰面開始漸漸解凍。在呼倫湖小河口景區,湖面依然可以踏冰而行,徑直走到幾百米開外的湖心小島。
湖心小島被當地人看做是測量湖面水位的尺規。呼倫湖的湖面面積歷史上曾達到2339平方公里,但2002年以後,受持續乾旱影響,呼倫湖水位下降、濕地萎縮,2010年時最小水域面積僅1700平方公里,蓄水量由130億立方米減少到40億立方米,生態環境面臨危機。常年值守於此的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綜合執法局局長包志勇回憶:“那個時候,從岸邊到湖心島全部乾涸,踩著土地就能過去。”
呼倫湖曾經美麗豐盈的容顏變得日益消瘦憔悴,水質也逐漸變差。如果再不補水,後果將越來越嚴重。
呼倫湖生態問題凸顯後,“引河濟湖”及“河湖連通”兩大工程緊急啟動實施。其中“引河濟湖”工程共實施兩期,分別於2009年和2014年竣工投入運行,總投資1.33億元;“河湖連通”工程總投資0.2億元。兩項工程實施以來,呼倫湖水位水量呈穩定上升趨勢,呼倫湖引水保證率從50%提高到70%,年調水量由6億立方米增加到11億立方米。2015年,湖水已逐步開始循環交換。
距呼倫湖301管理站以東幾百米處,一條70米寬的引水通道將海拉爾河河水從34公里之外源源不斷地引入呼倫湖。同時,湖水外流通道的新開河河道清淤後設置了閘門,增強泄水能力,加大活水補充和交換能力,實現水體循環。
“目前湖區水域面積穩定在2050平方公里左右,實現了國家確定的恢復保護目標。在2017年全市面臨大旱、降水量較往年平均偏少30%以上的情況下,當年8月呼倫湖水域面積依然保持在2051平方公里。呼倫湖甘珠花斷面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6年間,水體pH值由9.2降至8.4,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鉀指數、總氮、總磷含量等指標均保持逐年下降,湖水水質明顯改善。”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姜志國説。
據介紹,目前呼倫湖的蓄水量也恢復至112億立方米。
嚴格巡護休漁,漁業資源明顯恢復
每年冬季,是呼倫湖的主要生産季節。這裡盛産鯉魚、鯽魚、白魚、餐條魚等,自然生長,味道鮮美,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受經濟利益驅使,非法捕撈行為也是屢禁不止。”呼倫貝爾公安局達賚湖分局局長耿耀庭介紹,“每年我們都會開展護漁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私捕濫撈活動,24小時巡航護漁‘不打烊’。”
在保護區,無論是保護區公安分局還是管護站的工作人員,大都練就了一手冰上駕駛的本領。
李治國一邊開車謹慎地避開冰面上的裂隙,一邊告訴記者,私捕者經常利用颳風下雪的天氣在冰面上打洞下漁網。李治國不時停車查看,最終在一小堆不起眼的冰堆前停了下來。撥開冰塊,果然掩埋著一段漁網。經過一番清理,兩片連在一起的長約200米的漁網被拉了出來。“每年清理的漁網不計其數,這些我們要拿回去焚燬。”他説。
近年來,呼倫湖保護區打擊非法捕撈的力度越來越大。2016年10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正式實施,為依法依規對呼倫湖實施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從2014年起,呼倫湖實施部分休漁,每年限定1000噸捕撈限額。目前,呼倫湖大型優質魚比例由2013年的不足3%提升並穩定在13%左右,漁業單網産量增加至10噸左右,漁業資源得到明顯恢復。
“今後,我們還要科學恢復呼倫湖的漁業資源。2017年已經開展土著魚種恢復項目,在湖區周邊建設繁育基地,培育當地的土著魚種,實現‘以魚治水,以水養魚,以魚富民’的目標。”姜志國説。
湖區鳥類增多,牧民更加愛護呼倫湖
到了冰雪消融的季節,近幾天,保護區工作人員已經開始為候鳥返回和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做準備了。
“其實,這麼嚴格地保護漁業資源,也是間接保護鳥類。鳥類每年吃掉的魚,大約幾倍於人類的捕撈量。”保護區烏蘭諾爾管護站站長張友説。
工作人員在呼倫湖科學普查時觀測到,呼倫湖水量充沛,湖東岸至南岸蘆葦等濕地植被茂盛,形成諸多漫灘與小型泡沼,棲息了大量的鳥類。2017年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9目12科36種21353隻,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鳥類9種2385隻,其中大種群斑頭雁為近30年來在保護區首次觀測到。沿途鳥類並不怕人,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
在呼倫湖東岸沿線附近的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示範區內,為治理退化草原,當地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陳華正帶著自己的團隊,準備在7.4畝的沙地上交替栽種芨芨草、賴草、差巴嘎蒿三種苗木。去年,由於呼倫湖沿岸風多、風大、颳風時間長,試種的苗木種子成活率不到一半。今年,他想將播種種子改為栽植苗木,並利用灌溉範圍廣、灌溉適度的微噴帶進行栽培後的灌溉作業。陳華説:“生態治理以後可以減輕沙子被刮到湖裏的問題。試驗成功的話,可以推廣到呼倫湖沿岸的生態治理工程上。”
鳥類增多、湖水更清,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讓生活在湖周邊的牧民更加愛護呼倫湖。滿都拉是新巴爾虎左旗嵯崗牧場呼倫一隊牧民,他告訴記者:“現在生態改善了,水很清澈,牛羊生寄生蟲的也少多了。”
為了讓周邊牧民都加入到保護呼倫湖的行列中,呼倫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呼倫溝管護站的工作人員隔三差五就挨家入戶進行宣講,牧民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步提高。
連結
岱海:外引內治初見成效
岱海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大內陸湖和自治區級湖泊濕地自然保護區,蓄水量約為11億立方米。然而,岱海特殊的地貌特點決定了地下徑流和地表徑流非常有限,隨著工農業和生活用水需求量逐年加大,打深水井成為周邊用水的主要手段,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下達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生態環境治理專項資金5000萬元,專項用於岱海生態治理污染防治工作。涼城縣環保局副局長程鳳岐表示,今年當地要嚴格貫徹落實以“外引內治”為主導,繼續推進農業和工業節水、生態補水和河道疏浚,以及生態和水質恢復的“兩節兩補兩恢復”六項措施。據內蒙古自治區環保廳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與2015年同期相比,岱海各項超標因子和營養狀態指數均有所下降,湖庫營養狀態已由中度降為輕度,面積目前穩定在55平方公里。
烏梁素海:實施春季分淩生態補水
烏梁素海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罕見的具有生物多樣性和環保功能的大型草原湖泊。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由於多種原因,湖區內水體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2009年以來,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先後實施完成20多項治理工程,投資約32億元,湖區污染程度有所減輕,水質開始好轉。目前,整體水質接近地表水Ⅴ類標準,局部區域水質達到Ⅳ類標準。
今年3月,隨著氣溫逐漸回暖,黃河進入開河期,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利用黃河淩汛期的分淩水和春灌間隙水對烏梁素海實施生態補水,置換水體、改善水質。
從3月開始,紅圪卜排水站正式啟動,向烏梁素海實施補水,並根據黃河水情變化及時調整水的流量。預計到3月底,將向烏梁素海補水1.2億立方米。(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