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2018年4月27日,第十二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暨首屆國際生態文明青年論壇在世界生態名城克萊蒙市召開。本屆論壇由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美國過程研究中心、美國克萊蒙市政府、美國生態文明研究院、美國克萊蒙培澤學院、國家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河南黃河科技學院、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等單位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緬甸、中國香港地區等地160余位中外代表參與了討論。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遊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出席了本次論壇並做主旨演講。
王春益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地球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從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子孫手中借來的。歷史上的古老文明大多發源於水量豐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態良好的地區。而由於自然災難和人為因素,使生態狀況的急轉直下,也讓巴比倫、瑪雅等一度興盛的古文明,由盛轉衰,甚至走向毀滅。保護地球是人類共同的責任。雖然當今世界存在著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識形態與不同社會制度,唯有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會讓地球上的人類和諧共處,理性選擇共同的未來。人類與地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各國應該攜起手來共建生態文明。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遊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右)受姜春雲委託,向小約翰·柯布轉交姜春雲新著
中國的生態文明蘊含著人類優秀思想文化因子
王春益指出,生態文明來源於生態思維。中華民族的生態思維蘊含在其文化理念中,體現在倫理制度中,延續于歷史傳統之中。儒、釋、道三家儘管在對自然的具體態度上有差異,但都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定位,這個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問題作了回答。把人看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目的的德性主體”,把“天人之際”“天人合一”作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儒家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最本質的就是善待自然、順應自然。孔子説:“仁者愛人”,要人們把仁愛推廣延伸到對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生命。釋家提出“佛性”乃萬物之本原,萬物之差別僅是佛性的不同表現,宣揚眾生平等,認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心凈則土凈”。道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把天人之道、道法自然、傚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遵循,這些思想和主張,是我們的祖先在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的道路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我們今天認識和理解生態文明本質有著重要的思想價值。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産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生命健康的生態文明社會。
總體上説,西方的蓋婭假説、過程哲學、深度生態學、有機馬克思主義以生命有機整體、內在相關、生成發展、多元共生為思想基礎,強調有機整體主義,以有機思維方式,把地球看作是一張生命之網。以上思想成果都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思維,其表現特點是用整體性、過程性、可持續性的觀點看待自然和人類,它們本質和根底是生態的、有機的。因此説,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生態文明的土壤和根系,西方優秀思想文化為生態文明提供了植被和營養。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副會長、生態旅遊分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王春益(右)與克萊蒙市長奧潘伊·納薩裏(中)會談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在內涵上一脈相承
“脈”就是用生態思維看待地球生物圈而形成的全球發展共識。可持續發展是對高度發達的工業(後工業)社會出現的問題,運用生態的、過程的、有機的辯證思維深刻反思的思想成果。為何世界各國、全球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上的基本認識能夠達到一致?因為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地球生物圈的基本規律,是用生態思維審視人類與地球,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代際與代內公平等的新認識,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意識形態、種族、宗教信仰等藩籬,全球基本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踐進程,將有利於人類社會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生態文明。
與可持續發展相比,生態文明則要求從人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來清醒把握和全面統籌解決生態、資源、環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全方位著眼著力。中國把生態文明作為“五位一體”戰略部局,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也是對世界可持續發展理論和進程的巨大貢獻。全球範圍倡導的可持續發展與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二者産生的背景、要解決的問題、實踐的路徑、追求的目標等方面基本相同,在本質上有著一致性和關聯性,可以説,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擴展和昇華,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化和中國式表達,同時,可持續發展為中國生態文明走向全球提供了寬廣的思想視域和實踐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