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客家族,世代梯雲寨。”在位於贛湘粵三省交界地區的崇義縣,如鏈似帶的客家梯田、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宛如一顆嵌于羅霄山脈的美麗珍珠。據王陽明《立崇義縣治疏》記載,800多年前,客家先民來到這片荒山野嶺,為維持生計,便依山建房,開山鑿田。一塊塊、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猶如一部厚重史詩,寫滿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為客家農耕文明的一道奇觀。近年來,相繼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評為“最大的客家梯田”,被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4月19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國際論壇上,“江西崇義客家梯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獎牌。
站在新的更高起點,崇義將以全域旅遊為統領,做好“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業態融合”三篇文章,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打造“醉美天梯、田園老家”,讓千年客家梯田綻放新光采。
堅持保護為先,做好“生態保護”文章
堅持“保護優先、統一規劃、科學管理、永續利用”原則,立足客家梯田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和景觀、地質、環境、水文、氣候等方面的變化演進情況,持之以恒保護梯田的原生態。
成立保護管理機構。參照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機構建制,成立客家梯田保護管理局,高標準編制梯田保護規劃,落實行動措施,統籌做好客家梯田的保護、傳承、發展工作。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核心區域梯田復墾按照標準進行獎勵,採取“誰種糧食誰得補貼”,對梯田核心保護區的種植農戶實行財政再獎補,積極引進農業開發公司,進一步加強對撂荒梯田的流轉和復耕,讓梯田增綠,使“醉美天梯”得以永久保護和永續利用。
嚴格民建審批制度。實行傳統民居建設審批制度,堅持特色鄉村建設與傳統民居保護相融合,逐步恢復傳統民居風貌,打造特色民宿,留住“田園老家”風光與鄉愁。同時,在保持梯田原生態完整的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進現行建設和諧嵌入梯田生態系統,在生態原樣發展的過程中植入現代元素。
堅持文化為魂,做好“文化傳承”文章
在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崇義客家梯田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崇義縣將以成功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為契機,不遺餘力地保護和傳承客家梯田農耕文明。
挖掘民俗文化。著重對客家文化習俗、農田生態環境、資源消耗等家底進行摸排,特別是對客家文化習俗建立完整資料庫,挖掘收集整理以“舞春牛”“告聖”和嗩吶等為主的客家民俗詞曲,推動“三節龍”燈彩、“舞春牛”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恢復稻作習俗。組建客家梯田文化保護傳承隊伍,有針對性地培養民俗和禮俗從業人才,與旅遊觀光、互動體驗相融合,在相關時節進行盛大的呈現展示,形成風尚,從而使古老的民俗禮俗得以活態延續。
宣傳農耕文化。高品位編制梯田宣傳畫冊、建立客家梯田博物館等,全面展示客家梯田文化。創建省級攝影文化基地,邀請主流及知名媒體、網絡記者到客家梯田采風,組織各地攝影愛好者定期、不定期到梯田開展活動,讓更多的梯田獨特元素集中呈現在世界觀眾面前,擴大客家梯田文化遺産的知名度。
堅持發展為要,做好“業態融合”文章
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把旅遊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促進傳統産業提檔升級,孵化一批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提高旅遊對經濟和就業的綜合貢獻水準”。崇義將以全域旅遊為統領,縱深推進梯田業態融合發展,讓全民參與旅遊開發、共享發展紅利,將旅遊打造成縣域第一大産業。
推動農業綠色生態發展。依託梯田生態環境優勢,採取農民土地資源流轉及勞動力入股合作方式,大力扶持引進有規模有實力的企業,發展綠色有機農業,讓農業重回本色。加大高山梯田有機大米和高山有機茶的扶持發展力度,擴大種植規模,打造示範基地,提升産品附加值,帶動原住居民致富增收,提高農民種植和維護梯田的積極性。
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實施稻田耕作、生態採摘、攀岩登山等農事體驗項目,開發九層皮、黃元米果等當地原生態産品製作項目,吸引遊客參與到農事體驗和土特産品的製作上來,將各類農副産品項目與梯田串聯,共同推動以梯田觀光為主線的生態旅遊産業鏈發展。
推動文體融合發展。上堡整訓被軍史譽為軍旗不倒的地方。以上堡整訓90週年紀念為契機,加大紅色文化挖掘力度,完成整訓舊址修復改造,將上堡整訓舊址打造成一個集黨史教育、黨性教育、廉潔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教育基地。同時,加大對傳統古村落的開發和保護力度,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民俗示範點,修復太平天國古跑馬場,挖掘整理與太平天國古跑馬場有關的文化歷史和逸事傳説,精心打造“古色休閒體育”旅遊品牌。(中共江西崇義縣委書記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