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生態智慧與鄉村振興産教融合研討會在安溪縣勝利召開

2018-06-28 15:31: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鄭思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1

研討會現場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6月27日,海峽兩岸生態智慧與鄉村振興産教融合研討會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勝利召開。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原副部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原副會長、國家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翟浩輝,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福建農林大學國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海峽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溫鐵軍教授,福建省生態文明研究會主任廖福霖教授,福建農林大學生態學學科帶頭人、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林文雄教授,暨南大學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董觀志教授等領導和專家約100余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4

水利部原副部長翟浩輝

  會上,翟浩輝同志作了題為《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的主題報告,溫鐵軍教授作了題為《一二三産融合與資本化的機制設計》的主題報告。其他與會領導及專家們從多角度解讀了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繫,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生態文明理念助推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亟待從生産方式到生活方式都進行一場綠色革命。下午舉行的分場報告,來自全國各地的權威專家學者們跟與會嘉賓分享了《鄉村振興的實驗與生態探索》、《對唯生産力發展與現有生態意識的反思》、《鄉村振興與人才回歸》、《農村婦女為何能成為新時代鄉村復興的重要主體?》等精彩的主題報告。

  據了解,茶是安溪的支柱産業,也是安溪最大的民生産業,安溪約有80%的人口從事與茶相關的産業,農民收入的55%來自茶業,茶是安溪人民的“錢袋子”“米袋子”,可以説茶業興則安溪興,做大做強茶産業也逐漸成為安溪縣推進鄉村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徑。

  歷屆安溪縣委、縣政府都把茶業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在短短三十年間,將鐵觀音從一個茶葉小品類(世界茶葉70%以上為紅茶,20%左右為綠茶,烏龍茶約佔5%,安溪鐵觀音約佔1%)做成了世界知名大品牌。安溪已連續9年位列全國重點産茶縣首位。大茶業必有大格局,安溪茶業全産業鏈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茶機械、茶配套、茶包裝、茶文化、茶旅遊等産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

  大力開展生態宣傳教育,弘揚綠色文化

  安溪縣以茶業萬人培訓(自2006年起,連年開展,年培訓涉茶人員2萬人次以上)為載體,在全縣上下持續開展以“感恩大自然,感恩鐵觀音”為主題的生態文明教育;舉辦安溪鐵觀音大師賽,以百萬重獎為導向,弘揚匠心,培育茶人;在福建省率先推行“山長制”,進一步形成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全民共建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編制茶産業新一輪發展規劃,嚴守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品質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重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係,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全民行動、自覺追求和永恒守護。

  大力開展生態茶園建設,倡導綠色種植

  安溪緊緊圍繞“茶園周邊有林,路邊溝邊有樹,梯壁梯岸有草”,積極推廣茶樹高效生態環保栽培模式,推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統防統治,合理建設水利和道路系統,樹、草、肥、水、路有機融合,進一步優化茶園生態系統。通過建設生態茶園,茶園生物種類增多,茶園綠化率得到提高,茶園“三保”(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得到提升,茶園周邊綜合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2017年累計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16912畝,推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49.31萬畝次、統防統治面積19.44萬畝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3

溫鐵軍教授

  大力開展茶山生態修復,推動生態建設

  安溪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茶園微生態、綠色生産四個層面立體推進,持續高強度造林綠化,持續推進省道、沿溪“兩側一重山”退茶還林工作,開展“百座茶山綠化行動”,累計改造茶山306座。投入2900多萬元進行高強度綠化,建成莆永高速茶山林帶104公里。採取茶樹留高、梯壁留草、套種綠肥等方式對水土流失嚴重的茶山進行修復與提升,打造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2017年全縣累計完成茶山生態修復15272畝。

  大力開展茶園土壤改良,倡導綠色用肥

  安溪以創建農業部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為契機,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廣“有機肥+配方肥”、“畜+沼+茶”、“水肥一體化”、“綠肥+酸化改良”等四種技術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促進茶葉品質效益提升。2018年投入1530萬元,遴選36個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示範面積12500畝,共計推廣應用有機肥12100噸。經測算,示範基地化肥用量較上年減少25%,有機肥用量較上年提高55%,示範基地産品100%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2017年全縣茶葉核心産區和知名品牌生産基地化肥用量較上年減少20%以上,輻射帶動全縣農用化肥施用量減少9%;有機肥用量提高20%以上,全縣畜糞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5%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5%以上,土壤酸化得到初步改善,化肥減量增效紮實推進。

  建立“茶園到茶杯”全程可追溯體系,守護舌尖上的綠色健康

  一是構建新型農資監管體系。建設“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平臺”,構建以農資歸口、報備、準入、招標、同價、溯源、舉報、執法、服務、考評“十大關口”為核心的無縫銜接監管體系,確保農資産品“賣得安全”“買得放心”“用得安全”。二是構建産地利益聯結體系。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等産業組織模式,推進規模生産,推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指導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茶葉品牌、統一品質管理的“五統一”服務管理。三是構建品質安全追溯體系。生産上,推行聯作制管理模式。銜接上,落實生産主體備案制度、生産記錄誠信檔案制度,建立茶葉品質安全自檢制度,實現茶産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保障消費安全。監管上,實施省級茶葉追溯管理試點工作,率先推動200家企業(其中茶企167家)納入福建省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管理,全面實施源頭賦碼,貼碼銷售,一品一碼,同時加快推進溯源信息由人工監管向智慧監管轉變,實現“源頭可溯、去向可追、風險可控、公眾參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2

  出席會議的領導及嘉賓合影

  推動産學研協同,以産業鏈需求為導向培育“一懂兩愛”三農人才

  依託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産教融合教育平臺,以産業人才多樣化需求為導向,調整行業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有機銜接,通過産業公共課橫向打通專業培養體系,通過專業核心課程的涉茶案例教學和實踐項目訓練,縱向鍛鍊學生茶産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技能,培養“通專兼具”的多樣化産業人才,適應産供銷一體化、文化旅遊創意一條龍的大中型涉茶企業人才需求。推進産學研聯盟、平臺建設,形成技術創新、試驗示範、産業化應用的成果轉化快速通道。(圖文供稿: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編輯:王風雲)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