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澤國建成綠色家園

2018-07-23 09:27:47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經濟日報訊:近年來,江蘇省泗洪縣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産業轉型升級,走出一條“生態+”的産業發展路徑。2017年9月份,泗洪縣被原環保部授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清淤、挖土、平整坡面……

  在江蘇省泗洪縣石集鄉新梁河上,9台挖掘機一字排開,長臂屈伸忙個不停。這是該鄉正在實施的“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的施工現場。石集鄉計劃在年內完成全鄉11條32公里河道的疏浚整治,為稻米生長、農業發展提供優質水源。而這樣的場景遍佈泗洪縣23個鄉鎮的河道、溝渠、河塘。

  堅持綠色發展

  守住生態生命線

  泗洪縣是“蘇北水鄉”,水域面積達166萬畝,佔縣域面積的40%以上。無論是稻米種植,還是水産養殖,水都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産要素。

  近年來,泗洪縣加快實施生態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投資2.78億元,在全縣啟動“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工程”,疏浚11條縣級河道、160條鄉級河道、4171條中小溝渠,配套橋涵等建築物約2100座。

  洪澤湖是泗洪縣的“母親湖”,沿湖有龍集、半城、臨淮、城頭、瑤溝等12個鄉鎮。上世紀90年代,洪澤湖面一度圍網密密麻麻,網格橫七豎八,大面積的灘塗被開墾,粗放的養殖方式、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捕撈行為嚴重破壞了洪澤湖濕地的生態平衡,導致洪澤湖水體污染日益嚴重,水産品品質明顯下降。

  圍繞“深呼吸、看綠色、見清水”三大目標,泗洪縣政府與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聯合製定“退漁還濕”工程規劃,大力推進濕地生態恢復,每年拆除網箱近2萬畝,截至2017年底,全縣累計完成退漁還濕面積10萬畝。

  隨著退漁還濕、退漁還湖等生態保護工程深入推進,洪澤湖水質顯著改善,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天鵝、豆雁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到這裡越冬、棲息,瀕危鳥類震旦鴉雀也在此安家落戶。目前,洪澤湖擁有鳥類194種,魚類67種,水生植物品種達300余種,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標準,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重要的水源地。

  泗洪縣委書記王曉東告訴記者:“生態是泗洪縣最大的優勢和跨越發展的潛力所在,守住生態這條生命底線,堅持綠色發展,才是實現全面小康的正確出路。”

  昔日水鄉澤國

  今日旅遊勝地

  洪澤因黃河奪淮而成湖,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抬升可達15米。在“70後”的記憶中,洪澤湖總是與汛期的“洪水”緊密相連。然而,昔日的水鄉澤國如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勝地。

  近年來,依託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泗洪縣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先後建設了洪澤湖濕地景區、洪澤湖濕地觀鳥園、洪澤湖濕地溫泉度假村等一批生態旅遊景區,一舉成為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生態系統最為完整的淡水濕地旅遊景區。依託75萬畝國家級濕地保護區,洪澤湖濕地景區現在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看大濕地,遊蘆葦蕩,觀白鷺飛,已成為泗洪縣的生態旅遊品牌。

  “生態+旅遊”已成為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昨天,我做了8單生意,毛收入3000元。”泗洪城頭鄉“蝦樂谷”漁家樂經營者王明幹説起生意經滔滔不絕,他告訴記者,“來吃飯的客人,都是來洪澤湖濕地遊玩的”。

  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景區周邊的農民通過開辦農家樂、漁家樂,售賣農副産品,走上了就地轉崗、發家致富之路。2017年,泗洪縣接待遊客突破4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2.3億元。目前,泗洪縣旅遊業從業人數已達3.5萬餘人,間接帶動旅遊從業人數達10萬餘人。

  堅持“生態+”

  發展高效農業

  西南崗是江蘇扶貧六大片區之一,土壤瘠薄,80%的土地是砂漿土,留不住水,種不了稻,多項扶貧措施均以失敗告終。

  2007年,泗洪縣的張勇發現,適合在崗坡上生長的薄殼山核桃不僅材質是高檔木材,結出的果子更是優質木本油料。張勇當年就流轉了峰山鄉近100畝崗坡地,栽下薄殼山核桃,之後逐年擴大規模,共栽下2000畝薄殼山核桃。最早種下的那一批樹齡已有11年,進入了盛果期。去年,張勇收穫薄殼山核桃2.1萬公斤,每公斤售價接近80元。有了張勇的示範,峰山鄉黨委、政府號召全鄉種植薄殼山核桃樹1.2萬畝,薄殼山核桃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搖錢樹”。

  2017年至今,泗洪縣委、縣政府按照“生態、高效、特色、現代”的農業發展定位,以“百園工程”和“支書領頭調結構”為抓手,紮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累計完成農業結構調整面積20.8萬畝,其中新增優質稻米3.5萬畝(休耕輪作+功能稻米)、生態林果2.4萬畝、綠色蔬菜2.1萬畝、大規格河蟹養殖2.6萬畝、水上生態牧場4.2萬畝;完成百園工程項目48個,總面積近10萬畝,其中2000畝以上成方連片的高效農業(園區)基地19個;積極推進農牧、農林、農漁結合,發展稻蝦共作、林下套養等複合生産模式,建成1000畝以上的立體複合經營示範基地16個,其中稻(藕)蝦共作達6萬畝;新培育“一村一品”專業村20個,新培育家庭農場302個,新建家庭農場集群和綜合服務中心4個。(記者 薛海燕)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