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丨“抱團”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2018-08-10 13:46:27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日報訊:站在三峽大壩之上,極目遠眺,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今年63歲的畢家培,從2004年開始在長江支流黃柏河上清理垃圾、樹枝等漂浮物,一幹就是14年。這14年裏,他總共清理了約3萬噸漂浮物。“清漂雖辛苦,但看著一江碧水和兩岸翠綠,心裏滿足。”畢家培説。

  像畢家培這樣的長江守護人並不少。在湖北宜昌夷陵長江大橋下的江灘上,經常會看到一群身穿熒光背心、手提塑膠袋的志願者,在江灘邊弓著身子撿拾碎布、玻璃碴兒等垃圾。他們自稱“三峽蟻工”,每逢週末和節假日,都會自發組織在長江岸邊撿拾垃圾,風雨無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今,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正在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業、城市黑臭水體、農業面源污染、非法碼頭等,長江生態環境改善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深植根於人們的心中。

  1、整治、修復、補償多管齊下,長江水質總體趨好

  在湖北武漢的陽邏港碼頭,一艘艘靠港的貨船通過電纜與碼頭上的岸電箱相連,既聽不到發動機的轟鳴,也看不見煙氣排出。

  “以前,船舶停靠期間使用柴油發電,有時停船時間長,柴油機一刻也不能停歇,造成很大污染。”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處處長楊路銘介紹,目前,陽邏港正在推廣岸電技術,靠港的船舶可通過岸電系統免費用電,最快幾十秒鐘就可完成接電操作,能夠有效減少空氣和水體污染。

  楊路銘説,即使以後收費,使用岸電也比直接使用船上柴油機發電節省成本30%以上,減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

  除了武漢之外,宜昌等地也啟動了岸電改革。地處長江中上游分界點的宜昌,是三峽工程所在地,也是長江流域生態敏感區和長江航運轉承點。目前,宜昌境內已有29個港口碼頭建成岸電系統,今年年底將實現港口岸電全覆蓋。“江邊裝個充電寶,船靠宜昌掃一掃”,日漸成為一道新風景。

  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沿岸曾佈局了不少重化工企業。這些企業雖然推動了經濟發展,但也成為困擾長江大保護的頑疾。

  為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湖北省依法關停、強力整治化工企業,破解“化工圍江”問題,使得長江面臨的環境壓力逐步得到緩解。同時,大力實施“河湖長制”,推進退垸還湖還濕,治理水土流失,加大治污設施建設力度,治理非法碼頭,初步構建起了長江大保護的生態屏障。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取締各類碼頭1100多個,騰退岸線143公里,生態復綠面積超過566萬平方米,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27億噸。

  近年來,不只是湖北,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均在治理長江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建立協調機制,共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今年2月,我國多個部門聯合啟動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獎勵政策,到2020年,中央財政擬安排180億元促進形成共抓大保護格局。雲南、貴州、四川簽訂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江蘇、浙江、重慶部分市縣也簽署了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説,他們著力推進長江航運綠色發展,在航道建設中,生態保護由“重補償”向“修復與補償並重”轉變,建立並實施了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相結合的新機制。在航道施工階段,與環保部門一起對水、聲、氣及水生物進行全面監測,主動避開魚類洄遊、産卵等生態敏感時段。

  同時,長江航務管理局還與水利部等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打擊破壞長江生態和航道、岸線資源專項行動。比如完善非法採砂信息通報機制,加強聯合檢查,共同加強長江採砂的合理規劃、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有效保護等。

  如今,一批批高污染企業被關停整頓,一片片珍貴岸線重煥生機,越來越多的沿江百姓感受到“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據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輝介紹,2010以來,長江流域水質狀況總體趨好,水質符合或優於Ⅲ類水的比例由2010年的67.4%提高到2017年的83.9%。

  2、濫採、亂佔、亂排“病症”未絕,生態形勢依然嚴峻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鱘,生於長江,長于大海,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

  “多年前,每年洄遊到葛洲壩下進行産卵繁殖的野生中華鱘有2000多尾,但到了2013年,數量已不足百尾。”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説,長期以來,環境污染、過度捕撈、河道採砂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野生中華鱘的産卵規模大幅下降,也使得長江生物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

  為了避免中華鱘走向滅絕,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放流中華鱘500多萬尾。在李志遠看來,雖然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生態調度等方式,增加了中華鱘的種群數量,但人工技術畢竟只是輔助手段,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最根本的是保護和改善長江全流域的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指出,如果以50到100年的尺度來看待長江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會令人觸目驚心。50到100年,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僅僅是一瞬間。為了一地、一時的發展而採取破壞生態環境的做法,必定會付出代價、嘗到苦果,而且其中有些後果是無法逆轉的。

  實際上,長江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只是一個縮影。專家表示,歷經幾十年的開發建設,長江流域的生態功能受到一定損害。同時,長江流域污染排放總量大、環境風險高、環境承載總量不堪重負,部分區域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尖銳等問題依然存在,長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長江‘病’了,我們這兩年一直在對長江進行體檢。”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局長馬水山表示,目前,長江依然存在著濫採、亂佔、亂排的“病症”。整體上非法採砂、大規模採砂在長江幹流基本絕跡,但非法採砂依然時有發生,長江岸線亂佔、污水亂排問題依然嚴重。

  馬水山説,長江水利委員會開展了專項核查行動,對長江流域8802個入河排污口進行全面排查,鑒定核定了6092個規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對在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水源區和自然保護區域裏面核心區的58個規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提出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已整改52個,還有6個正在整改。

  此外,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忠注意到,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一個嚴峻問題。

  3、激發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用轉型發展成果提升大保護水準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萬里長江,如同一條巨龍,從青藏高原奔向東海之濱,浩浩蕩蕩。

  如今,面對依然嚴峻的長江生態環境形勢,應如何激發社會各方力量、各個主體參與到長江大保護中,形成共抓大保護的合力,進而治好長江之“病”?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關鍵在於‘共’字。”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説,要加大流域環境監控力度,在共抓大保護的實際行動中樹立“一盤棋”思想,做到共商、共抓、共建、共享。同時,要深化包括政府職能轉變在內的體制改革,完善一體化發展決策機制和諮詢機制,創新上中下游聯合治理模式,實現沿江執法無縫對接,避免違法行為利用地區管轄權的變化而逃避法律責任。

  成長春認為,沿江省市要按照中共中央統一部署,重新思考和規劃長江岸線的節約集約利用,讓生産岸線讓位於生活岸線和生態岸線。只有激發全社會形成抱團力量,採取共同行動,才能真正實現共抓大保護,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國家發改委基礎産業司副司長周小棋指出,要給長江“治病”,首先要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的系統性出發,開展長江生態環境大普查,系統梳理和掌握各類生態隱患和社會風險。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從源頭上提出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的整體預案和行動方案,再分類施策,重點突破。

  周小棋表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尤其要加強長江城鎮污水的治理,加強化工污染治理,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長江船舶污染治理,加強尾礦治理,讓長江母親河儘快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在治江理念上,要由開發中保護向保護中發展轉變,實現以保護為前提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統籌推進‘安瀾長江、綠色長江、和諧長江、美麗長江’建設。”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馬建華表示,力爭到2020年,長江流域防洪抗旱減災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水資源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初步建立,水生態文明與河湖健康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要用長江大保護來推進轉型發展,用轉型發展成果來提升大保護水準,最終實現長江保護與發展的雙贏。”張波説。(作者 劉坤 夏靜 周洪雙)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