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胡陽鎮北尹村村民張學榮在72歲這年成為了一名産業工人。去年以來,只要家裏沒事,張學榮都會來村裏新建的車間進行草柳編織。車間實行計件工資制,張學榮平均每個月可以賺到1000元左右。這點工資並不起眼,但張學榮説,這工作不算太累,又能和一起工作的工友聊聊天。最重要的是,彈性工作制讓她可以按時接送上學的孫女。早上10點50分,張學榮放下手中的編織工作,起身和工友道別。“孫女放學啦,中午給她做點兒好的。”她説。
在村裏約2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裏,像張學榮這樣的“新晉”工人約有30人,其中10多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可以幫助有就業願望但難以外出打工的農村婦女、老人、殘障人員實現“掙錢顧家兩不誤”。
扶貧車間是脫貧的重要平臺。北尹村立足玉米皮編織等特色産業,加快扶貧車間建設。村裏共有“大中小”三類車間。大車間就是全村136家企業,對貧困戶優先就業安排。中心車間就是村社區車間,村裏立足草柳編傳統,大力發展編織行業,對貧困戶進行新産品、新技術培訓。小車間就是貧困戶家家是車間。技術掌握後,回家搞編織。村裏統一供料,統一回收,實現了一把玉米皮,邁出脫貧檻,打開致富門。
在費縣胡陽鎮胡陽村,提起001號就業扶貧車間,不少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家由山東智美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入駐管理的扶貧車間,目前已帶動20戶貧困戶就業。
在扶貧車間,數十名工人正忙著組裝各類玩具産品。 “能幹活掙錢,比閒著強多了! ”村民孫慶賀是一位殘疾人,説起現在的生活狀態,他十分滿意。 玩具組裝需要大量人力,將車間建到村裏,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難題,也能讓留守勞動力靈活就業。
胡陽鎮扶貧車間的經營項目有一個共同特點:勞動密集型、易學易會、對年齡要求不嚴,特別適合貧困戶就業。扶貧車間的投入使用,較好地解決了一部分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扶貧車間由鄉(鎮)村建設,産權歸村集體所有,收益屬村集體所有,車間所産生的收益除保證設備維護外,全部投入到扶貧事業。
扶貧車間建成後,很多企業爭相進駐,村裏是否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呢?去年6月,胡陽村開始著手建設扶貧車間,村“兩委”班子積極參與義務勞動,嚴把品質關。最終,500平方米的標準化鋼構廠房提前完工。車間建成後,鞋廠、紙箱廠、電磁廠等企業爭相進駐,村“兩委”研究決定,本著“三不租”的原則,即:不講誠信不在工商註冊的企業不租;有污染的企業不租;不能帶動貧困戶就業的不租。最終,村裏選定山東智美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入駐車間,貧困戶直接參與生産,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品質把控和産品包收。
如今,胡陽鎮通過全力推進就業扶貧車間建設,“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切實做到“就業一人、脫貧一戶”,走出了一條企業發展與貧困戶脫貧“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道路。(通訊員 劉敬興 週一 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