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推動持續發展

2018-09-04 09:20:55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責編:陳晨

  今年不僅是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45週年,也是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週年。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鏗鏘足音,我國積極推動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的40年曆程,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主席許智宏看來,“不僅是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決策,也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綠色系統工程。”

  來到40年這一時間坐標,如何更進一步探索保護與發展的共贏之路?以生態旅遊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方式,為我們帶來啟迪。

  你了解生態旅遊嗎

  在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45週年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成立40週年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關於生態旅遊的觀點引人深思:隨著人們認識的提高和學科的發展,生態學和旅遊相互促進、相互融匯,生態旅遊學和旅遊生態學也隨之應運而生。生態學能夠提供許多有關自然方面的知識,可以豐富旅遊的內涵,而通過生態旅遊也會豐富人們生態學的知識,為生態學的發展提供營養。

  但就像世界生態旅遊學會指出的那樣,儘管生態旅遊帶來了旅遊的潛力,可是和大眾旅遊一樣,仍然具有破壞性。因此,在生態旅遊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對自然與文化遺産保護的問題。

  在大會上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報告的昆山杜克大學助理教授李彬彬認為,中國是歐亞大陸上特有物種分佈最為集中的國家,整體生物多樣性高,具有開展生態旅遊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生態旅遊強調3個要素:第一,環境上可持續性的旅遊,不可導致自然資源過度開發或是對物種有負面影響。第二,需要把生態旅遊和生態保護結合,同時要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和福祉。第三,要考慮到滿足遊客的期待與需求——野生動物的出現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活動範圍大、密度低且隱秘的哺乳動物,有效管理遊客預期非常重要。

  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遊勝地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擁有獨特的植被垂直帶和火山地貌,主要保護對象為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溫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珍貴的紅松針闊混交林、高山灌叢草甸(高凍原)、珍稀野生動物和火山口湖等休眠火山,以及冰川堆積與剝蝕地貌等自然景觀。

  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李志宏説,長白山風景區是遊客非常嚮往的旅遊勝地,為實現保護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每年都從門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為資源補償費用於保護工作。粗略估算,這筆費用為每年8000萬元。

  雲南高黎貢山是南北動植物遷徙擴散的天然通道和東西生物交匯的過渡帶,也是白眉長臂猿在中國的主要分佈地。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高山溫性、寒溫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垂直景觀、森林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特有物種。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副局長李奉波告訴《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在保護的基礎上,高黎貢山大力開展觀鳥、賞花、探險、觀察白眉長臂猿等自然體驗活動,開展走絲綢古道、探古高黎人之謎等文化體驗活動。“以觀鳥節等為依託的生態旅遊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反過來,這又使得當地群眾自發自覺地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生態旅遊+”帶來更多精彩

  “生態旅遊是一種深入體驗、低遊客量、高收入、低環境影響的旅遊方式。因為物種組成和生態系統獨特性的原因,市場上很難有相似的産品,消費者的忠誠度高。”為此,李彬彬建議,應重視遊客中心、特色生態旅遊産品的建設和設計。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姚正明告訴記者,茂蘭自然保護區非常重視圍繞生態旅遊對當地社區進行系列培訓,包括旅遊接待、衛生安全、旅遊産品、戶外嚮導甚至餐飲廚藝等。

  參與此次大會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認為,目前我國的生態旅遊還是局限于大眾旅遊的目的和效果,她建議:“如果將每一個自然保護地都拓展為自然教育基地,讓人們真正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請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士對公眾講解當地物種及環境保護狀況,或許會讓人們對自然保護留下更難忘的印象。”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秘書長王丁提醒説,開發生態旅遊相關産品,一定要提高信譽度。信譽有保障,生態産品才會有市場。

  正如李彬彬所言,生態旅遊的發展和生態系統保護息息相關,離不開保護研究、保護地管理部門、旅遊行業、當地社區和遊客的共同努力。通過對不同生態系統及動植物的深度探索和了解,遊客可以對一個地方産生更感性而深刻的認知,對生態保護的意義更為認同和支持。對於當地社區,需要通過不同機制使其從生態旅遊中受益,受益的形式可以是收入、工作、教育以及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替代經濟,使其轉變對自然資源破壞性利用的方式,自主地參與保護以謀求未來長遠的利益。(作者 張一諾)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