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橫穿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面對嚴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現實,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各族幹部群眾一代接著一代治沙造林,探索出了一套“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産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改革春風激發農牧民治沙熱情
在杭錦旗庫布其沙漠重點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區,高大的沙山間,汪出一泓清澈的碧水,不時有水鳥歡快地掠過,水沙相連,沙丘在植被和濕地的護持下得以固定。
而幾十年前,這裡黃沙漫天,大風一年刮到頭,連路都沒有。因為極度乾旱少雨,而且風多沙大、廣種薄收,這裡的群眾連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當地老百姓編了一句順口溜:“春天種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車,打了一笸籮,煮了一鍋,吃了一頓,還剩的不多。”
由於交通不便,大漠阻隔,一些村莊、牧點幾乎成為與世隔絕的孤島,運輸公司的貨車、客車在這裡經常遭遇風沙等災害。當地許多牧民被迫舉家搬遷,有的村莊人口出走大半。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不僅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群眾貧困、自然災害頻發,而且由於經濟發展嚴重落後,人們為了填飽肚子,開始掠奪性地濫用資源,濫墾濫伐濫開荒,環境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到20世紀70年代,已經形成了“沙進人退”無處躲藏的局面。
眼看著沙漠一步步逼近家園,嚴重時甚至無法把家門打開,鄂爾多斯開始了堅持不懈的治沙造林生態建設。
1978年,我國最大的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庫布其沙漠成為主戰場。
這一年,改革的春風同樣吹到了庫布其。鄂爾多斯市堅持實行個體、集體、國家一齊上,推行“誰造誰有、合造共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造林新政,大力推行“掏錢買活樹”的約束機制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參與防沙治沙。
在體制機制的激勵下,廣大農牧民、企業承包沙地造林的熱情空前高漲,農牧民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從過去的“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庫布其沙漠治理初步形成國家、地方政府及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新格局。
1997年~1999年,13萬杭錦旗人歷經七次萬人大會戰,鋪就了一條縱貫沙漠南北的杭錦旗穿沙公路。路兩側扎出2000多萬公頃沙障,防止風沙把路面掩埋。
絕跡多年的動植物重現庫布其
從“沙逼人退”到“人沙和諧”,從強調“人定勝天”到尊重科學、尊重自然規律,庫布其沙漠治理經歷了幾代人的艱難摸索。幾十年光陰,不毛之地變成了綠洲片片、芳草萋萋。在這個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防沙治沙的先進個人和典型,種樹種到聯合國的王果香、人進沙退30載的王明海,他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實幹,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
最初,沙漠裏沒有電,沒有水。初進沙漠,連走路都要手拉著手,種樹成活率極低。面對困難,庫布其人沒有退縮,他們克服嚴酷的自然條件,從點片治沙到系統化治理,從傳統植樹到微創植樹,從人工種植到無人機播種,不斷探索沙漠治理技術。“網格沙障法”“沙漠水氣法種樹”等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種樹的效率和樹苗的成活率。
進入“十二五”,鄂爾多斯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鄂爾多斯”的奮鬥目標,更加明確將防沙治沙和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依託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大力推進地方生態工程建設,不斷加快綠色發展步伐,統籌協調防沙治沙與産業發展、農牧民增收的關係,防沙治沙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20年來,國家在杭錦旗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5億元,佔總投入80%;在達拉特旗投入生態建設資金超過13億元,佔總投入70%以上,全面改善了當地生態面貌。
庫布其沙漠治理創造了人間奇跡,治理面積達6460平方公里,綠化面積3200多平方公里。沙漠過去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輸入泥沙1.6億噸。如今,輸入的泥沙減少八成。沙塵天氣從每年幾十次減少到零星數次,降雨量呈逐年增多之勢。許多絕跡多年的動植物又出現在庫布其沙漠。
“如今庫布其沙漠治理創造了綠色奇跡,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恢復,陸續出現了天鵝、野兔、胡楊等多種野生動植物。看到生態環境保護有了這樣明顯的成效,我感到驕傲,同時也堅信‘庫布其治理模式’將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推手。”達拉特旗環保局副局長鄔海生説。
綠富同興是治沙的最終目標
披上綠裝,只是庫布其沙漠治理的第一步。綠富同興,由單純治沙向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發展並舉轉型,才是治沙的最終目標。
沙漠變綠洲不僅改變了庫布其的生態環境,也給當地農牧民帶來了致富機會,通過荒漠化治理,當地有10萬農牧民脫了貧。
土生土長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人張飛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隆茂營村靠近省道316的村集體土地上,綠浪翻滾,這裡有1200畝馬鈴薯、1600畝玉米、2000畝苜蓿,還有高粱、花生和油沙豆。作為未來林共青生態園的主任,春天,張飛常常帶著200多名工人,到解柴公路兩側20多公里處的沙漠腹地種樹,每人每天能種下一兩百棵樹,拿到180元~260元酬勞。不能植樹的季節,他隔三岔五就要進沙漠護林、防火、澆水。
杭錦旗也同樣在沙漠治理中受益。2012年以來,杭錦旗有近3萬人口脫貧,全旗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從1998年的不到3000元,增長到2017年的1.6萬元。2018年7月,一舉摘掉貧困縣帽子。
可以説庫布其沙漠治理很好地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庫布其人在沙漠資源利用上大做文章。
響沙灣、銀肯塔拉、恩格貝、七星湖等沙漠旅遊區逐步在沙漠中崛起壯大,沙漠旅遊成為當地農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成為驅動鄂爾多斯市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一大引擎。據統計,近10年,以庫布其沙漠為特色的生態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近12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
庫布其沙漠治理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2011年,庫布其七星湖景區被聯合國確定為“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永久會址;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2017年9月,庫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爾多斯宣言》,並認為“值得世界借鑒”。(作者 楊愛群 奇鎢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