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提出,森林城市建設在全國形成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改善生態環境、增進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徑,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生態文化知識的重要平臺
2018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提出,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繼續加大森林城市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森林的數量和品質。
森林城市建設有序推進
近年來,全國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把森林城市建設擺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從加強組織領導、資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許多省份成立了森林城市建設領導機構,編制了總體規劃,出臺了專門文件,實施了一批工程,堅持高位推動和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林業和草原部門堅持多措並舉,通過出臺《關於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印發《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年)》,制定《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行業和國家標準等措施,確保森林城市建設科學有序推進。
目前,森林城市建設已在全國形成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300多個城市開展了國家森林城市建設,165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2個省份開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設,18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森林縣城、森林小鎮和森林村莊示範。
“雖然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體上仍缺林少綠,生態仍比較脆弱。特別是城鎮生態建設滯後,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較差,生態承載力不足,生態空間缺乏,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説。
目前,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僅為37.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只有13.7平方米,遠低於聯合國提出的60平方米的最佳人居環境標準。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將達10億人,城鎮生態需求和生態壓力將進一步加大。面對這樣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繼續加大森林城市建設力度,為推動城鄉綠色發展、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著力提高建設水準
“這幾年,城市綠色空間顯著增加,但有的城市只重視綠化美化,不太注重提升生態功能。”張建龍説,簡而言之,就是人工干預過度,“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必須順乎自然,堅持綠化美化與生態化並重,生態效益優先。一方面要更加注重造林綠化品質,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注重改善林分結構和樹種組成;另一方面要堅持適地適樹,避免人工過度干預,儘量保持城市原有森林、濕地原貌,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按照《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2018—2025年)》的要求,各地在建設森林城市時,要突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體現森林城市建設的支撐保障作用;與城市發展有關專業規劃相銜接,使森林城市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個生態要素,促進整個生態系統得到保護與修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也要求各省(區、市)根據4個發展分區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加快編制本地區森林城市發展規劃。
森林城市惠民利民
“森林城市建設關鍵在於惠民利民”,張建龍説,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態公園、城鄉步道綠道等生態服務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態空間;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綠色富民産業,讓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幾年,我國在森林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啟動了森林城市群和森林小鎮、森林村莊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計劃,到2020年,初步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到2035年,全面優化城市森林結構與功能,基本實現森林城市生態服務均等化。
“各級林草部門要堅持以維護生態安全、增進生態福祉、提高生態意識為總目標,以構建功能完備、健康穩定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為總任務,以恢復城市自然生態、營造城市宜居環境為總抓手,加快城鄉綠化步伐,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擴大城市生態空間,增加生態産品供給,弘揚優秀生態文化。”張建龍説。(記者 黃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