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漳州實踐”

2018-10-24 15:59:5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龍江大地,一年四季,滿目儘是蒼翠。綠色是這座城市最顯著的標誌,也是福建省漳州市一直以來的追求和堅守。

  近年來,漳州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生態省建設的戰略部署,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生態與生産、生活、生意的“四生”融合, 讓生態環境的“高顏值”和經濟發展的“高素質”齊力迸發,走出了一條堅持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漳州之路”。

  一以貫之的生態選擇

  “我的家鄉充滿自然美,家鄉的景色,是我所夢寐不忘的。”出身漳州的文學大師林語堂曾這樣感嘆故鄉的美。天生麗質更需精心呵護,綠城漳州,不僅是美譽,更是責任。

  為了鞏固發展生態優勢,漳州市全力做好“綠”的守護人。一個個時間節點記錄下漳州市愛綠護綠、建設綠色生態城市的奮鬥足跡:

  2011年9月,漳州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打造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城市發展定位,著力推進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2014年9月,漳州市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爭取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並出臺了《實施方案》;

  2015年7月,漳州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漳州市“七個五”生態建設行動計劃》,從七大方面梳理匯總生態建設行動計劃支撐項目246個,致力打造綠城、花城、水城和歷史文化名城;

  2016年12月,漳州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建設“五湖四海”項目,打造“生態+”先行示範區;

  2017年5月,建設“五湖四海”、打造“花樣漳州”重點工作的延伸和拓展,九龍江畔“百花齊放、百樹成蔭”綠化工程正式啟動;

  2017年11月,漳州巿人大審議並通過《關於中心城區重要生態空間實施保護的決定》, 首次將中心城區5290畝的生態空間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保護下來,為子孫後代留下永久生態福利。

  數年探索,耕耘不斷。在堅持走綠色發展新路的指導思想下,漳州市全力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城市森林網絡全面撒開,城鄉綠化一體化快速推進,美麗生態空間格局愈加完善。

  數年實踐,堅定前行。在多次力度空前的生態環境執法重拳下,黃標車全面淘汰、病死禽畜集中無害化處理縣級全覆蓋、危險廢棄物實現百分百處置利用等等,使漳州市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201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4.58%,在全省沿海地區最高;空氣品質優良率平均95.8%;九龍江流域漳州段Ⅰ類~Ⅲ類水質達標率100%,市縣兩級飲用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水清、岸綠、景美、民富、業興的城市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不斷延展“生態+”效益

  2017年,漳州地區生産總值增幅再次位居全省第一,這是漳州市連續3年在全省九地市中奪冠。同年,還被授予“中國十佳最具投資營商價值城市”榮譽稱號。

  以生態佳為基礎,漳州市多年來著力推動生産、生活、生態、生意“四生”融合發展,加快招商引資和産業轉型升級步伐,讓生態基底不僅成為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更成為促進産業升級、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強大引擎。

  今年“五一”假期期間,位於碧湖生態圈的萬達廣場銷售額達1754.58萬元,同比增長9.14%,客流量突破34萬人次。生態“高顏值”帶來了高人氣,高人氣則為項目帶來了更多商機。據不完全統計,以“五湖四海”為示範的系列生態項目周邊,目前已累計吸引近50個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逾80億元。

  如今從高空鳥瞰這座城,你會發現,花香四溢的圓山下,信息管理服務商甲骨文雙創基地正拔地而起;流水潺潺的南山文化生態園旁,由舊廠房變身成的物聯網示範園等高科技項目孵化平臺相繼建成開園,高端餐飲等現代服務業正加快集聚;一批又一批的央企及眾多金融機構,正爭先在滿城的花海林湖邊落戶,商住項目建設更是如火如荼。

  不僅是新生代産業為漳州市發展添亮助力,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等傳統農林老品牌,也積極結合旅遊、文化、服務等多項産業,在“生態+”模式的內涵和外延中不斷豐富提升自我,創造出源於第一産業又高於第一産業的疊加效應。

  “這裡已然成了人們實現夢想的絕佳沃土。”在漳州博華眾創空間運營總監陳小斌看來,從生態佳向“生態+”邁進的漳州市,如同一塊不斷雕琢而愈加耀眼的璞玉,讓那些守護、打造綠水青山的人們有了更好生存空間,也讓漳州市經濟發展擁有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願意在這裡深耕、突破,與它共同成長。”陳小斌説。

  生態建設的促進效應逐步釋放,漳州市發展正從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素質”大步邁進。

  持續釋放的生態紅利

  站在南湖的親水準臺遠眺,灼灼花海在艷陽下搖曳生姿。

  “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廢舊的老廠房,垃圾、雜草成堆,偶爾路過的人們都會捂著鼻子飛快跑開。沒想到改建成公園後模樣全變了。”周邊村民郭文斌笑瞇了眼,“現在我和老伴兒每天都要來湖邊走上一圈,聞聞花、逗逗魚,鍛鍊鍛鍊身體,心裏啊可美了。”

  隨著漳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逐年推進,一批批片林、花海、湖塘在城市地圖上蔓延鋪展開來,西湖生態園、南山文化生態園、四季花海等一個個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園區落地,並與城市建設、旅遊發展、防災減災、民生工程等進行多業態融合, 成為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的生態紅利。

  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高起點、高水準推進薌江水岸、龍江觀竹、橋南美食家、中山橋畔、丹霞驛站等項目規劃建設,全面提升一江兩岸四橋夜景工程,打造“最美飄帶”天橋和“水上看漳州,唱響龍江頌”夜遊線路,把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産業優勢、服務優勢,把“生態+”往深裏做、往實裏做、往優裏做,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農村讓城市更嚮往”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讓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與日俱增。

  “以建設帶動保護,用修補取代翻新,讓原先的沒有用變成了現在最有價值的城市留白,漳州生態建設所連接的不僅僅是美好環境和富有生命力的産業,還有每個人生活中的點滴,這是最讓我驚喜並感動的地方。”今年4月,在百位國家人才項目專家考察漳州市“生態+”建設活動中,中國證監會研究院總監級研究員李正輝多次由衷感嘆。

  如果説生態佳塑造出了漳州市這座城市的貌,那麼全民共建共享綠色成果,就是漳州市生態建設最終實現的魂。從生態村鎮到生態社區、生態校園以及生態企業的爭相創建,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生態理念早已深深地融進每個人的心裏、體現在每一次積極的行動中。這份匯集在綠水青山間的守護力量,讓這座有顏值、有溫度、有質感的城市,隨著生態韻動的頻率而愈加充滿活力。(記者 張達敏 蔡柳楠)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