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礦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

2018-11-08 09:30:01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中國環境報訊:實施生態補償是調動各方積極性、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內容。礦産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是保證礦山企業在開發礦産資源經濟活動中減少對生態環境破壞或進行有效恢復治理的一項措施,是促進礦産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國礦産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來看,市場化、多元化程度不高,恢復治理效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為了更好地做好礦山環境保護工作,還需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足額徵收礦山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基金。我國在2006年下發了《關於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保證金制度,對礦山環境保護治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於保證金收費標準低,審批動用程式複雜,財政運行成本高,恢復治理主體不明確,未能完整體現“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為了克服這些弊端,2017年起,國家將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調整為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基金,明確礦山企業作為恢復主體,期待達到管理規範、責權統一、使用便利的目的。這項基金由礦山企業單設會計科目,制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的預算,按照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計提,並通過企業會計準則設定為棄置費用,逐年按照産量比例等方法攤銷計入生産成本,由企業統籌用於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

  下一步,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管,督促企業落實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責任,按照滿足實際需求的原則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並公開保護方案的執行情況、基金提取的使用情況。

  二是嚴格實行礦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2015年起,中央在吉林等7個省市部署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試點並取得明顯成效, 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八次會議通過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

  礦山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是對造成礦山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的追責制度,明確了礦山生態環境損害的賠償範圍、賠償方式和解決途徑,形成了相應的礦山環境鑒定評估管理的技術體系、資金保障及運行機制。

  要進一步加強制度設計,做到義務人賠償應賠盡賠,權利人劃分客觀公正,賠償範圍合理合法,同時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業力量建設,推動組建符合鑒定條件的專業評估隊伍,並根據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內容進行磋商,完善賠償訴訟規則,探索多樣化責任承擔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修復與損害賠償的資金管理,確保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同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款項使用情況、修復效果要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三是創新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環境治理補償方式。

  2016年,五部委共同發佈《關於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大力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髮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模式。

  彌補礦産資源開發的歷史欠賬,逐年推進歷史遺留礦山和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是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産安全的重要基礎。在推進廢棄礦山與老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時,要與當前正在開展的城鎮綜合整治、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相銜接,加強政策與項目資金整合,通過實施廢棄礦地復墾、再開發改造、綠化造林等方式,提高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廢棄礦山由原責任人進行治理,責任人滅失及政策性關閉的礦山,由地方政府統籌規劃,納入財政預算,分年度逐步安排實施;在建和生産的老礦山,由礦山企業按方案要求治理。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根據不同的用地類型出臺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和參與治理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歷史遺留礦山治理領域。

  四是對實施礦業權有序退出的礦山企業進行適當補償。2017年,原國土資源部印發了《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方案》,對行政區域內各類保護區禁止礦産資源勘查開採範圍的礦業權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分類梳理、系統分析。

  自然保護區內探礦權、採礦權退出有著重要的時代背景,在生態文明理念日益增強的新時代,嚴格限制自然保護區內的礦産資源開發,採取必要的經濟手段推進礦業權退出,是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客觀要求。要充分尊重礦業權人正當訴求,維護礦業權人合法權益,尊重礦業權人意願,先易後難,由點到面,協商解決爭議。落實勘查開採和履行義務情況,依據礦業權出資性質、勘查程度、開採現狀、資源儲量和礦區與生態功能區重疊的面積、距離為標準,通過核算前期投入成本、已探明的儲量價值、企業資産評估、污染指標程度確定補償金額,併發放就業補貼對失業人員進行補償。(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專項“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研究”(18VSJ037)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成金華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産業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方傳棣)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