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小町”:東北大米的“白金名片”

2018-11-15 15:54:07  來源:北國網  責編:陳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中國水稻第一鎮

  金秋十月,稻菽飄香。在吉林省德惠市71萬畝“德惠小町”稻田裏,農民們正在開鐮收割。

  “糧食也要打品牌。”“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是領導人先後兩次到吉林和東北視察時的殷切囑託。吉林省德惠市始終認真學習貫徹領導人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自身産業優勢,不斷推動全市稻米産業加快發展,致力把“德惠小町”米打造成中國人自己的糧食品牌。

  品牌建設 傾情打造

  2017年8月,德惠市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稱號。這是一項頗具分量的榮譽,全國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以農産品品種授予稱號的城市只有兩家。

  近年來,德惠市堅持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依託“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的美譽,集中力量打造“德惠小町”米這張“白金名片”。

  首先,以品質提升為核心,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形成育苗、播種、整地、插秧、植保的全程機械化、專業化、規模化;在品種選育上,選育“德惠小町”米新品種,保證品種不斷更新,品質不斷提高;鼓勵經營主體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優化肥料品種等方式改進施肥方式,科學有效地減少化肥施用;通過實施性誘劑防治水稻二化螟、航化作業防治稻瘟病等統防統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科學有效地減少農藥使用。

  圍繞“無公害、綠色、有機”的發展方向,高標準建設專用、優質、穩定的水稻生産基地,實行統一育種、統一耕種、統一施肥、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的全産業鏈監管,保證水稻品質。目前,該市的佰順米業、佳峰米業和三發米業等龍頭企業完全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産業鏈條延伸,企業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在産業鏈條延伸中得到顯著增強。

  今年,德惠市以吉林省“農業品質年”為契機,全面落實國家品質興農戰略規劃,著力健全糧食生産標準體系。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産,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示範戶和家庭農場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産,支持“三品一標”認證。目前,“德惠小町”米已整體達到無公害大米標準,20戶大米企業的35個標識産品分別被認定為綠色大米、有機大米。其中,綠色大米年産量達到36萬噸,有機大米年産量達到2萬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機械收割

  其次,以農業園區為依託,促進三産融合發展。德惠市以朝陽鄉、岔路口鎮、松花江鎮、菜園子鎮、大房身鎮等全市水稻種植優勢産區為核心,建設德惠市水稻現代化産業園,探索完善産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截至目前,産業園內入駐稻米加工企業16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家、市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9家,形成種植基地、産後初加工、冷鏈倉儲物流、貿易銷售等一批産業發展集群。未來將著力把德惠水稻現代化産業園打造成為“德惠小町”品牌稻米全産業鏈帶動園、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示範園、輻射帶動農戶持續增收致富的樣板園、科技支撐與綠色發展領先的創新園、吉林省優質大米産業振興的排頭兵。

  鼓勵龍頭企業建立産業聯盟,通過推廣和完善訂單生産,發展訂單農業;鼓勵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及農戶發展鴨稻共生、蟹稻共生的種植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扶持龍頭企業建立全産業鏈模式,形成良性循環、健康發展、不斷上升的強勢勁頭,有效促進産業深度融合。

  目前,德惠市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已發展到近千家,年交易額達到2600多萬元。其中,朝陽鄉綠色有機水稻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去年在長春市區掛牌成立,與全鄉1120戶農戶簽訂訂單。同時,積極探索“半畝田”生態稻米“私人訂制”生産模式,面積達到120公頃,每公頃純收益5.4萬元,是一般流轉土地收益的5倍。

  再次,以品牌推廣為重點,不斷拓寬銷售渠道。德惠市持續加大“德惠小町”米品牌的宣傳力度,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宣傳推介“德惠小町”米;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組團參加天津、上海、杭州、武漢等地的糧洽會、展銷會、推介會,擴大“德惠小町”米的知名度,不斷鞏固和深化“德惠小町”米市場;不斷拓寬“德惠小町”米銷售渠道,探索建立品牌連鎖加盟運營模式,採用“銷售公司+基地公司+農戶”模式,建立網絡交易平臺,不斷擴大銷售渠道並創新銷售方式,將更多的利潤留在生産前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德惠市還將繼續鼓勵企業掌握終端市場,建立直營店,使“德惠小町”米站穩雲、貴、川、浙、滬等南方的中高端市場。目前,廣州已經設立4家“德惠小町”米直營店。今年,德惠市將在廣州市再設立10家“德惠小町”米直營店,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中原地區和雲、貴、川分別設立“德惠小町”米直營店1個~2個,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管理。

  “德惠小町”中國品牌

  德惠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説,德惠地處世界著名黃金玉米帶、黃金水稻帶上,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之一。今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75萬畝,預計水稻産量50萬噸。其中,“德惠小町”種植面積71萬畝,預計水稻産量47.5萬噸,與種植普通水稻相比,每斤可增收0.2元,總計可增收近2億元。

  “德惠小町”大米産自德惠,卻聞名全國。據介紹,德惠種植優質小町米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自然優勢。德惠市處於北緯44°~45°之間,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松遼黑土區,土壤耕層厚,腐殖質含量高;北溫帶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同時,由於氣候相對冷涼,病蟲害發生程度輕,農藥用量低,確保了綠色無公害水稻的品質;境內流經的“一江四河”松花江、飲馬河、沐石河、伊通河、霧開河水質清澈無污染,為優質小町米的種植提供了充沛而潔凈的水源。

  品種優勢。品種是世界公認的影響大米品質的第一要素。德恵市水稻品種選育有著強大的科技支撐,德惠市稻米協會與吉林省農科院、長春市農科院、通化市農科院、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育種單位建立了長期協作關係,以保證品種不斷更新、品質不斷提高,為“德惠小町”米發展提供可靠的種子保障。德惠市廣泛種植的吉粳88米質達到部頒一級標準,吉粳511在“2015年全國優良食味粳稻品評會”上榮獲特等獎,在“中日優良食味粳稻評比”中獲得“食味最優秀獎”。據悉,德惠市經過精心研究選育的新品種“德惠一號”正在申報中。優質的水稻品種,為“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産業優勢。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氣候條件,成就了“德惠小町”卓越的品質。德惠市有機、綠色、無公害水稻種植規範化、標準化基地生産已初具規模。同時,德惠市還加快企業産加銷一體化融合發展,通過推廣和完善訂單生産,鼓勵大米加工企業建立優質水稻生産基地,保證水稻品質,引導企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方向發展,向産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方向整合,有效推動了全市大米産業化發展水準的提高。

  品牌優勢。近年來,德惠市根據國家糧食局“放心糧油工程”的總體要求,按照吉林省“健康米”工程實施意見和長春市打造大米品牌的工作要求,從優化品種結構、規範種植標準、精細化加工等方面不斷提高大米品質、嚴控大米品質,並先後在廈門、廣州、上海、杭州、南昌、成都、西安等城市開展了宣傳推介活動,“德惠小町”知名度大幅提高,現已成為“吉林大米”的代表品牌和“長春大米”的領軍品牌,産品不僅熱銷國內,還出口韓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岔路口鎮鎮長劉洋和農民在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品牌效應 惠及農戶

  德惠市岔路口鎮被農業部授予“中國水稻第一鎮”,金秋時節的岔路口鎮,金燦燦的稻田一望無邊,近看一株株水稻,色澤金黃的稻穗已經壓彎了枝頭。一位農業科技工作者看著稻田,臉上洋溢著喜悅。作為土生土長的德惠人,他談起這些“德惠小町”米如數家珍:“‘德惠小町’米營養豐富,有機質和礦物質含量高,碾出的大米潔白晶瑩、質地密實,做出的米飯油光發亮還好吃,在吉林大米網上賣得也不錯。”

  岔路口鎮程家村的農民程恩良説:“每年他都種10公頃水稻,好年成能掙10萬元。今年,他參加了德惠市天善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種的是“德惠小町”,可以多收入4萬元~6萬元。過去,每年插秧需要雇人,花費近1萬元,今年只要交給合作社3000元,這些問題就解決了。合作社還負責種子、化肥、農藥的統一採購使用,不用自己操心。家裏一共7口人,今年光種地人均純收入能達到2萬元。兩個兒子在外打工做瓦匠,孩子在城裏上學,老伴陪讀。真正在農村幹活的只有他和兩個兒媳婦,每年從種到收,二十幾天的活就夠了。”

  同行的岔路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洋表示,為了保證“德惠小町”的品質,降低入社農民的生産成本,程家村的500多公頃土地,有300多公頃加入了德惠市天善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無人機植保,農藥和肥料的投入量均減少30%,不僅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也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加合作社的稻米,全部産品可以在GS1(全球唯一通用可識別編碼)追根溯源。消費者可以通過“德惠小町”米包裝上的編碼,查詢到全部産品信息,保障了食品消費安全。

  去年,天善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還在流轉的土地中拿出23公頃,通過稻田養蟹與噴灑硒肥,最大程度地提升米質,不僅使普通小粒香在口感上得到了極大提升,也使普通米具備了抗癌、預防多種疾病的功效,産品進入市場後,迅速得到了深圳與杭州市場的認可。這23公頃水稻,每公頃純利潤達10萬元。今年,岔路口鎮富硒米種植面積達到1500公頃,其中富硒蟹田稻200多公頃。上半年,經德惠市政府和岔路口鎮政府多方推介,在杭州、上海、成都、深圳等地成功簽訂銷售合同,總計1.36億元。目前,已按合同約定陸續銷售。

  “下一步,我鎮還將打造萬公頃數字稻米産業園。屆時,岔路口鎮轄區內地理信息數據與其他相關數據統一整合,實現地理信息業務數據與現有智慧産業雲平臺深度融合,促進農業産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政府管理水準和公共服務能力,增強整體競爭力。”劉洋充滿自信地説:“經過一系列的基礎建設和品牌打造,3年後,我們鎮將在現有基礎上使每公頃水稻再多收入3萬元。”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