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2018-12-19 13:51:05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網訊: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共生共榮。近年來,廣西立足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長壽文化等獨特資源的優勢,推動文化和旅遊聯動發展,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囿于部門條塊分割、資源配置分散等因素,廣西文化和旅遊的融合領域和融合層次還有待拓展提升。為此,廣西將緊緊把握機構合併的重要機遇,想方設法,多措並舉,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邁上新的臺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用新發展理念指導融合發展。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總書記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工作部署,加強戰略研究和制度設計,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著力推動文化和旅遊真融合、深融合。一方面,依託旅遊的産業化、市場化手段豐富文化産品的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利用旅遊渠道為文化的對外傳播和繁榮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進一步提升桂風壯韻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旅遊,豐富旅遊的內涵,讓更多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遊産品,不斷拓展旅遊的空間,進一步推動廣西旅遊特色化、優質化、效益化發展。通過深化改革,重點促進廣西文化和旅遊在資源、産業、市場、公共服務、對外開放等領域的深度融合。

  深化文化和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堅決按照中央部署和自治區要求,不折不扣把機構改革任務落實到位,推動文化和旅遊行業在發展理念、機構隊伍、工作平臺、保障體系等方面的融合。深化文化和旅遊領域簡政放權和“放管服”改革,構建服務型政府部門,優化文旅融合發展的營商環境。推動全區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推進國有演藝企業社會效益評價考核工作,促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資源整合和創新發展。狠抓桂林國際旅遊勝地、防城港邊境旅遊試驗區、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巴馬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的建設和潿洲島旅遊區綜合改革,推動全域旅遊示範區發展。堅持問題導向,以文化旅遊資源分屬不同部門而不利於保護和開發的矛盾為切入點,切實推進文化和旅遊管理體制改革。繼續發揚廣西在創造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公共文化服務“來賓模式”、全域旅遊“廣西實踐”上所表現的首創精神,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的頂層設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著力促進資源的融合。旅遊資源與文化資源具有一定重合性,旅遊資源既包括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觀,也包括樓臺亭館榭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是有限的,而人文創造是無限的,文化資源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豐富、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元素。進入新時代,要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有形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通資源壁壘,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要深入挖掘山水廣西背後的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像桂林逍遙樓、東西巷等新的文化地標,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以世界遺産花山岩畫、世界灌溉工程遺産靈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壯族霜降節為抓手,將大量處於原始資源狀態的文化遺産“喚醒”,打造成遊客喜聞樂見的旅遊産品。通過開發特色旅遊商品、推出地方風味菜肴、建設文化主題酒店、提供特色交通服務、打造精品演藝活動,推動文化元素全面融入旅遊各個環節,讓旅遊變得更有魅力。

  著力促進産業的融合。近年來,廣西文化發展在公益性和普惠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旅遊發展則在産業化、市場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文化和旅遊在融合過程中,要通過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實現協同發展。針對廣大遊客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消費發展趨勢,通過在旅遊城市和知名景區打造精品演藝項目,做好民族工藝品與旅遊紀念品的研發、設計、生産和行銷融合等舉措,推動演藝、娛樂、藝術品、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動漫、遊戲、會展等文化産業旅遊化發展,培育充滿活力的文化消費市場,形成新的文化消費增長空間。通過借鑒旅遊業成熟的産業思維和市場觀念,全面提升文化産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廣西文化産業轉型升級。同時,逐步探索文化和旅遊兩個領域的産業項目同步規劃、同步申報、同步立項、同步建設,實施文化和旅遊兩個市場的共同培育和統一管理,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旅遊企業和文化旅遊品牌,促成廣西“大文化旅遊産業”的形成。

  著力促進公共服務的融合。在公共服務的對象定位上,文化和旅遊一向各有側重,前者主要是本地居民,後者主要是外來遊客。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二者的分界開始打破,文化和旅遊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融合勢在必行。特別是旅遊城市和旅遊熱點區域,要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旅遊的需要。博物館、展示館、文化館等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又是旅遊發展的重要載體。可以從博物館、展示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入手,增加、完善其旅遊服務功能,加快其與旅遊市場的對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其他公共服務的融合發展,最終解決文化和旅遊在公共服務上各自單幹的問題。同時,針對旅遊公共服務投入不穩定情況,積極探索將其納入整個公共服務體系,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投入機制。

  著力促進對外開放的融合。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廣西在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基礎上,重點圍繞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深耕東南亞市場,做好旅遊對外開放大文章。精心經營中國-東盟博覽會旅遊展、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旅遊協會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桂林論壇)、中國-東盟傳統醫藥健康旅遊國際論壇(巴馬論壇),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等合作平臺,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的對外文化旅遊交流新格局。以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和防城港邊境旅遊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推動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培育具有産業帶動力和文化影響力的示範項目,打造邊境旅遊發展新典範。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交流和旅遊推介機構建設,探索文化交流項目和旅遊活動融合新途徑。對文化和旅遊的外宣資源進行整合,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大宣傳體系。通過“旅遊引進來”,實現“文化走出去”,達到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效果。(作者:甘霖)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