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訊:12月9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2018年度白金級、金宿級民宿集中評審工作在杭州進行。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建武蒞臨指導,旅遊學者、相關部門人員、民宿主以及消防、公安、食藥監、環保等專業人員組成的評審組分批對八十家民宿進行了評審。
民宿為民 明確産業本質特徵
近年來,浙江鄉村民宿蓬勃發展。截至目前,全省擁有民宿1.6萬餘家,總床位超15萬張,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直接就業9.8萬人,形成鄉村産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長極、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和“詩畫浙江”的金名片。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建武説,浙江民宿産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動民宿經濟發展,近五年來,全省11個市和63個縣(市、區)陸續制定並實施民宿相關政策文件達120多個。在立法、制度、政策的綜合保障下,浙江民宿發展進入快車道。
楊建武表示,民宿為民惠民是其本質特徵,更要民辦民享。因此,無論是引進外來投資還是返鄉創業、留鄉守業,都必須堅持以富民強村為中心,一定要讓原住民得實惠,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民宿有主,既要有主人,也要有主題”“民宿要融,既要融住遊一體,也要融城鄉一體”“民宿重情,既要求真情,更要講情懷”等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省文化和旅遊系統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正確引領民宿行業科學有序發展的行動指南。民宿投資要控制,切忌一味追求硬體設施的高端;要關注運營,將鄉村生活、民俗風情、文化體驗與民宿建設融為一體;要講究民宿的溫馨和溫情。
文旅結合 激發産業發展新活力
評審現場,參評的民宿業主分組進行了演講彙報和答辯,創業過程各有不同,卻有著許多相通點,有不忘初心的情懷,亦有鄉土文化融合的創新。
“帶動村裏的農家樂向民宿轉型,迎來跨越式發展契機”,這是評審現場的行業專家對杭州臨安天目山鎮月亮橋村村主任、臨安月亮工坊精品民宿負責人張衛榮的評價。張衛榮説:“目前在月亮橋村,由閒置農房改造成的特色民宿就有10幢,村民經營的‘月亮工坊’民宿集群已初具規模,並開始打出品牌,這不僅盤活了農村‘沉睡資源’,也增加了村民和集體的收入。”
當被問起為什麼要在義烏經營民宿時,義烏佛堂鎮景瀾·雙林精舍負責人翁婷婷回答:雙林精舍所在的徽派老宅是從富陽整體移建而來,老宅原名‘樹德堂’,其古訓家風就是樂善好施和父慈子孝,這與義烏‘烏傷文化’中所蘊含的‘孝道’不謀而合,同時融合了古鎮、老街、靈渠、老宅等地域元素,希望旅客在義烏也能有歷史的文化體驗。”
年輕夫妻余家富與唐陳飛在老家衢州常山建成民宿“村上酒舍”,融入了當地的古法釀酒文化,衍生了高山農作物伴手禮。
本次民宿評審的評委、君亭酒店執行總裁甘聖宏表示,民宿不是簡單的一種住宿業態和普通的旅遊産品,它是展示浙江文化的窗口和延續傳統優秀文脈的重要節點。不少申評的民宿業主在多個城市不同行業打拼數年,有著寬闊的文化視野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成為了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和弘揚者,挖掘出了民宿所在地文化資源和內涵闡釋,創造出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氛圍,造就了千姿百態的特色民宿。
評審創新 引領産業高品質發展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和不斷完善,浙江民宿評定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套專業、系統、嚴格、完善的流程體系。由企業自願申報,專家前期輔導,舉薦人制度,市縣初檢,再到省級專家集中評審,現場對標檢查,最終綜合評定完成,層層推進,環環緊扣,確保評定與建設、標準落實與民宿品質提升的有機對接。
“今年的集中評審環節頗有創新。評審組由旅遊學者、相關部門人員、民宿業主、酒店、消防、公安、食藥監、環保等專業人員組成;申評的民宿業主的陳述嚴格遵循八分鐘規定,除介紹基本情況外,需突出産品獨特性與創新性、特色文化與主題、主人特質與內涵、示範引領與帶動、品牌建設與管理等亮點方面;在答辯交流環節,多方直面民宿設計創意、經營思路、示範引領、經濟帶動、投資狀況等隱性情況,對申評的民宿形成初步了解和印象,為現場對標檢查奠定基礎。”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調研員吳健芬認為,整個評審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全程錄音,倒計時提示,交流直截了當,還專設監督旁聽席,各市縣民宿管理人員、民宿相關者全程列席。
據悉,此次評審工作對照浙江省出臺的《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對標審核。會後,根據此次評分情況,省文化和旅遊廳還將組織專家團赴候選民宿單位實地考察,最終評選出2018年度白金級、金宿級、銀宿級民宿。(作者 陳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