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駐會副會長王春益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王海霞):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近日,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帶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與關注,採訪了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駐會副會長王春益。
王春益表示,2018年12月份以來,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認真研究了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有關重要問題,總結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寧年會和相關課題、研討等工作成果,經徵求研促會部分領導、常務理事、理事和生態文明領域相關專家意見建議,起草了很多相關材料。如《關於儘快將<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法>納入立法規劃的建議》、《關於在政府機構改革中明確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工作職責歸屬加大原産地産品保護力度的建議》、《關於加強我國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關於加快發展綠色交通推動行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關於發展木本飼料實施“林—飼—畜(禽)”一體化戰略的建議》、《關於西雙版納“退膠還林一百萬畝”的建議》、《關於應用碳匯草維護大氣碳熱氧平衡應對全球氣候暖化減少自然災害的建議》、《關於構建面向高品質發展的垃圾分類體系建議》等。
談到這些材料的主要特點時,王春益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促進立法頂層設計。“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在這一嶄新的歷史機遇和時代背景之下,為了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統籌考慮生態文明建設與體制改革的理念、原則、目標和要求,儘快將《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法》納入立法規劃,確立其為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基本法律,為切實構建完整、協調、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保障體系,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立法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推動解決重點問題。目前,我國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工作目前已初具規模、逐見成效,但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工作職責沒有歸屬,工作處於停滯,社會影響很大。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生態原産地産品保護職責歸屬予以明確解釋,並協調解決其職責歸屬的遺留問題,充分發揮生態原産地保護先行示範作用,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
關注區域均衡協調。從社會和人文角度看,我國西部有黃土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等生態脆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有的處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比其他地區更為複雜和艱巨。目前,西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一些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複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貧困發生率較高,有不少是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加快推進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特別是對解決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意義重大。
注重行業綠色發展。加快發展綠色交通,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交通運輸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我國雜交構樹、蛋白桑等高蛋白優良樹種的適生區域大力發展木本飼料、實施“林—飼—畜(禽)”一體化戰略;實施退膠還林,將“三超”(超海拔、超坡度、超規劃範圍)區域的橡膠林逐步恢復成熱帶雨林景觀,並和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優化西雙版納自然景觀相結合,是保護我國熱帶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大行動;支持局部地區探索創建“零碳區域”發展模式,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後向更大範圍推廣;有效切斷“散、亂、污”企業的原料供給,促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
王春益表示,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自2013年以來,每年都會為“生態”發聲,提出關於生態文明各個方面的建議。其中,“生態文明和環境權入憲”“加快制定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法”“加強農田土壤污染防治推進化肥農藥雙減量”等多個建議都取得了比較好的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