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訊: 近日,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頭十甲界河內投放了不少魚苗,養魚戶老季笑著説:“今後我就可以在自家河裏釣魚了。”
老季是一名釣魚愛好者,以前都要騎車到很遠的地方去釣魚,聽説現在村裏可以免費承包魚塘,他立馬跑去村委會打聽情況,並當場簽下了承包合同。
這正是通州區積極探索並實施的“以河養河”的生態治水新模式。
新模式充分發揮了“河長制”的統領作用,將發展河道經濟與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充分融合,在“以魚凈水”的基礎上實現養魚富民的目標。
據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農村易發生富營養化水域,適當放養能凈化水質的魚類,合理利用生物食物鏈的特點,不僅能産生經濟效益,而且能改善水質,同時産生良好的社會效益。河床上有底棲動物碎屑和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這些影響水環境的有害物質都是魚類最好的餌料,參照魚類食物鏈的特點,針對性適當放養能循環食用雜屑和浮游生物的魚類好處多多。
例如,鮭魚、鳙魚喜歡吃浮游生物,草魚喜歡吃河周邊的雜草,鯉魚、鯽魚、青魚和黃鱔等則習慣以河底雜碎為食,充當了水體“清潔工”的作用。
居委會將河道免費承包給養魚戶的同時,會要求養魚戶負責對應河道的保潔工作,最後養魚收益歸養魚戶所有。據介紹,每畝放200-300尾魚種,經濟效益能達千元以上,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作者 崔祝進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