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大海 守護平安

2019-05-14 09:18:51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茫茫大海,美麗神秘。海洋在帶給人類福祉的同時,也帶來了風暴潮、海冰等災害。提高海洋災害防治能力,是構築生命安全防線的重要內容。

  風從海面吹來,有些大。馮立達卻不以為然。“這和千里岩島的風相比,簡直是和風。”90後馮立達是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千里岩海洋環境監測站的監測員,在無人海島,他一駐守就是一個月。 

  馮立達説,海島多風雨,哪怕海風肆虐,暴雨如注,也得出來做海洋環境觀測。有時寸步難行,睜不開眼,也得使勁往前走,記錄設備儀器上的數據。“數據就像一棟大樓的地基,要確保打好地基,預報才能做好,才能有效防災減災。”馮立達説。

  值守海島,24小時監測海洋環境

  上個月,馮立達又在千里岩海洋環境監測站待了一個月。千里岩島是一個無人島,大小在1平方公里左右,坐落在黃海中部,距陸地大約55公里。

  在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有8個人專門在此駐守,3人成組,每組以1個月為值守週期,在這裡做海洋監測。

  馮立達不是水文氣象科班出身。從一開始對水文、氣象一知半解,到現在了然于胸、成為行家裏手,3年來,他成長很快。尤其是參加工作的第一年,島上還沒有通網絡,他就天天琢磨海洋和天氣,前輩們毫無保留地“授業解惑”,也讓他受益匪淺。如今,他已經能獨當一面。

  在北海預報中心,多數海洋水文、氣象等方面的監測已經實現儀器設備自動監測,而且監測形成的數據可實現分鐘級實時傳輸。目前,北海預報中心構建了由海洋站、浮標、海床基、志願船等組成的北海區海洋環境立體監測網。通過多種觀測方式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對北海區海洋災害的立體、實時、全天候觀測,還建立了北海區海洋觀測數據實時傳輸與動態監控平臺。

  但為了數據更準確,有些項目還需要人工觀測發報。以千里岩監測站為例,馮立達和其他兩個同事駐守期間會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監測海洋環境。輪到馮立達白班時,早上不到8點,他就走進觀測場,看儀器設備運轉是否順暢,確定正常後再進行人工觀測。

  比如觀測海洋氣象,其中有一項是看雲。馮立達舉例説,4月16日8時,他觀測到了密卷雲,一般而言,這預示著近一段時間內天氣會相對穩定,多以晴朗天氣為主。在駐守期間,溫度、濕度、風、潮汐、表層海水鹽度等水文氣象要素,都要進行觀測。以前都是人工測,現在是用儀器設備觀測提供實時數據,再與人工觀測數據作比對,如果沒有問題,就將數據發送到北海預報中心和國家海洋預報中心。

  馮立達學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這與他現在從事的職業“八竿子打不著邊”,他卻極力否認,解釋説“關係大著哩”。這些海洋環境自動觀測儀器設備與他的專業高度相關。雖然北海預報中心有專門的維修部門,但是在千里岩島,設備儀器出現故障時,維修部門也不能隨時趕過來,更不能待滿一個月換班時把壞掉的設備帶回陸地上維修。“海洋環境監測不能間斷,我們發現故障必須及時維修。”馮立達説。

  “我們提供的監測、發出的預報,讓船隻在海上更加安全”

  在千里岩值守時,有不少在外作業的船隻,都會到千里岩島背風處躲避大風大浪。“最多的時候有40多艘。”馮立達説,到風平浪靜時他們再離開,自己感到很自豪,“我們提供的監測、發出的預報,讓船隻在海上更加安全”。

  我國渤海和黃海北部是海冰災害多發區之一,每年冬季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海冰會對海上工程設施、航運、水産養殖構成很大威脅。每當冬季來臨,北海預報中心計劃業務科科長趙鵬都會和同事們緊盯值守,加強預報,提前發佈觀測預警信息。

  每到初夏,青島海邊會漂來滸苔。結束了海冰監測,北海預報中心就立刻著手監測綠潮。“滸苔會對青島周邊的旅遊、航運、養殖造成影響。”趙鵬説,每年從3、4月份就開始用衛星遙感做綠潮監測,一般5、6月份綠潮就能看到了,同時做好綠潮漂移預測,“到時發佈預報預警給地方,以便地方政府有針對性地調度力量去海裏打撈,或在沙灘上佈置機械清理,減輕其危害”。

  據介紹,從2008年至今,北海預報中心連續多年承擔黃海綠潮衛星遙感監測及漂移預測等應急工作,為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及當地政府的綠潮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大幅提升了綠潮災害應急處置的效率。

  “天氣越惡劣,取得的監測數據越寶貴”

  因為監測站的存在,千里岩島這個曾經的不毛之地,也有了生氣。

  春天的時候,春風吹綠了海島上的雜草,也讓無花果樹抽出了嫩芽。“前輩種了無數次苗木都失敗了,唯有這無花果樹紮根成活。”馮立達説,就連這長在石縫裏的雜草,海島上的每一個人都會十分珍惜。

  在千里岩島值守,有時是詩意的。水鳥一群群,海水碧連天。夜晚,天空繁星點點,床邊濤聲陣陣。不過,因為是無人島,馮立達和同事把該聊的都聊了好幾遍,剩下的更多是寂寞。好在2017年,島上通了網絡,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外界聯繫。更考驗他們的,是極端惡劣的海洋和天氣環境。

  “對我們來説,天氣越惡劣,取得的監測數據越寶貴。”馮立達説。

  “因為拿到這些數據,交給預報中心分析,更有利於弄清其發生的機理,才能更好防範。”馮立達説,遇到惡劣天氣,不僅要衝出去,還要比平時提高觀測採集數據的頻率。

  據介紹,目前北海預報中心擁有14套大型綜合海上浮標系統、6套中型綜合海上浮標系統,並已實現13個浮標站位的業務化運行;中心還可實時獲取北海區28個海洋站點、10個共建站的海洋環境觀測資料;青島近海、山東南部以及渤海海峽3部地波雷達的大面觀測海流資料……馮立達和同事觀測到的海洋環境數據也可實時發送到北海預報中心。

  不僅是千里岩站提供的數據,在北海預報中心,各項數據會從各個站點匯集而來。據趙鵬介紹,以前搞預報多憑人工經驗,看看天氣圖、會商産生預報産品,而現在多依靠數值預報。

  “拿到觀測數據後,我們對數據進行處理,利用高性能計算機開展數值預報,生成預報産品。”趙鵬解釋説,再加上經驗訂正,“機器+人”的預報模式,讓預報更精確。

  在北海預報中心,有兩部先進的高性能計算機集群系統,計算能力共達每秒80萬億次,可快速處理各種海洋、氣象實時資料,運行先進的數值模式,製作各類預報産品。

  據趙鵬介紹,北海預報中心還建立了完備的海洋環境預報體系,研發了三維溫鹽流、風暴潮、海冰、海浪、綠潮、赤潮、海上搜救漂移以及海洋污染物擴散等多種預測系統。中心每年向各級政府、涉海部門和媒體發佈發送各類預報、警報傳真3萬餘份,預警報郵件發送1萬餘份,預報、警報短信發送10萬餘人次。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